主体性教育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改革路径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主体性教育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改革路径

■姚婷

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倡学校、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在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不断丰富中实现作为主体的自我确认。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是当下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遇到的困境之一。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上。教师应通过教学理念的重塑、教学方法的改革,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地开展主体性教育,形成学生理念上的认同、行动上的配合和价值上的认可。

重塑教育理念,回归人的教育。人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力量。主体性教育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从目中无“人”的教育到人的回归,追求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选择。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在他的《完人教育论》中呼吁的:“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会是真正的教育。”

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将教育回归到人本身,才是真正的教育。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一过程一定是通过育人这一环节实现的,在此问题上,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因此,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应首先进行理念的重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教育者应注重把握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差异化培养,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满足主体性需求,帮助每一个学生构建良好的主体人格。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思创融合。在人的主体性教育中,追求真善美是应有之义。主体性凸显了受教育者作为个体人的重要性,强调需从个体的本然层面审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超越工具理性的藩篱,避免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工作的表面化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异化。主体性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始终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遵循,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同样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大青年提出希望:“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其中,打造思创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形成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要优化教育方法,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化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主体性教育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平等、共生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知识共建。该理论重在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表达和主体地位的彰显。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课堂应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尊严,最大程度实现师生双方互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内容应树立开放包容的态度,敢于打破传统教育中教材与书本的局限,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追求“视域融合”,吸收一切优良成果,促进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课堂上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和结果的评估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沉浸式、项目式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反思探索、主动掌握知识。

关照非理性因素,塑造主体人格。人的主体性发展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不仅包含了理性因素,还包含非理性因素,如直觉、情感、信念、意志等,它们影响着个体的人格特征,左右着个体的价值选择。在人的认识实践活动中,理性因素制约着认识、实践的方式,而非理性因素则对认识和实践起着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主体的心理状况。在教育领域,理性教育建立在以逻辑结构为基础构建的专业科学文化知识体系之上,强调知识的传授,非理性教育则侧重培养完整的人格。理性教育和非理性教育相互影响,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不应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还应对影响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开展的非理性因素进行观照。要强化对学生的非理性教育,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教育者要充分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价值、尊严得到充分体现;要善于观照受教育者的观点、思想等,形成情感上的充分悦纳。只有当创新创业创造的主体具备完备的人格,其开展的创新创业创造实践才会是有意义的实践。

掌握教育规律,实现自我教育。教育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是个性形成、主体性提高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方面。教育理应包含与引导着受其影响、与之紧密配合的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育的影响被学生所领悟、运用,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教育者应最大程度把握教育基本规律,注重教育的“道”与“术”,一方面避免知识的单向灌输,充分围绕激发和提升受教育者主体性来开展工作,唤醒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不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建构实现自我确证。

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主体潜能。美国教育家理查德·莱特曾说:“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重要。在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开展实践营造良好的环境,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实践教育基地;塑造开放、自由、包容的校园文化,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创造实践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人格和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创造潜能。

(作者系扬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