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对策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与对策

■陈琪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在国家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下,大学生服务乡村建设的形式日趋多样化。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日前开展了一次大规模调查研究,在对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部分高校、县乡进行实地调研和云调查,全面了解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意愿倾向,深入分析乡村青年人才现状和现实需求,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服务农村发展的对策路径,为促进大学生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的改革实践以及高校更好地培养适应乡村建设发展的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调研设计与实施

调研分为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两部分。我们在全省10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1万余名大学生(约占公办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0.6%)参加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乡村振兴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个人的择业倾向及就业意愿等四部分,运用问卷星技术平台,通过扫描二维码参加。

实地调研选择了2所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2个县市(张家港市、盱眙县),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基地观摩、云访谈等方式,同高校师生、乡村干部就大学生创业就业倾向、乡村青年人才需求、服务乡村振兴价值追求、高校与地方衔接合作等进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基层引进、培养、使用大学生的做法和成效,分析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教育引导大学生扎根基层、奉献乡村、立业为民的对策措施。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820份,有效回收率100%。参与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为1:1.41;211、985院校学生4283人,普通院校学生3485人,高职院校学生3052人;本科在读6113人,专科在读3052人,研究生在读1655人。参与调查学生所学专业涵盖13个学科门类,其中以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人数居多。总体而言,样本在性别、学历、专业、学校类型方面抽样合理、分布均匀,具有普遍的代表性,符合预期调查设计。实地调研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召开高校、县市机关部门、镇村等不同类型座谈会4个、参加座谈48人,个别访谈高校师生、基层干部、大学生就业创业代表55人,收集整理调查访谈资料80多篇(份),约4.5万字。

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渠道比较广泛,但长期参与乡村建设意愿不强。影响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创业的因素多元,如在择业时,排在首位的考量因素是“薪资待遇”,占比高达81.44%,而“工作环境”“发展空间”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服务乡村价值导向初步形成。充分发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调查数据显示,68.37%的学生认为以黄文秀为代表的先进人物是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此理性认识基础上,受榜样感染,40.45%的学生愿意发挥专业特长下乡实干,20.88%的学生愿意参加“三支一扶”做学生志愿者,13.91%的学生愿意利用远程教育、医疗、文旅等平台服务乡村振兴,还有10.91%的学生决心扎根农村、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这表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具有价值导向、行为暗示、情感激励、感染熏陶等功能,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更容易激励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

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高校引领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深入,地方政府正在为大学生去乡村就业发展创造条件,大学生在乡村建设发展中已发挥独特作用。访谈中,大家都深切感受到,大学生有文化、懂技术,无论是做基层干部、领办企业,还是从事生产种养、社会事务,都可以帮助农民理清思路、加快发展、提供服务,是乡村振兴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知识面广、头脑活,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大胆创新尝试,善于挖掘农村潜在的资源和优势, 能够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电商平台等助推乡村发展。同时,他们进入乡村一线,能够利用其文化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影响改变乡村基层固有习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为乡村带来生机与活力。

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对于促进乡村发展与进步、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使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扎根农村、建设乡村。但也面临着支持措施不到位、政策保障不健全、大学生自身准备不充分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在乡村建设与发展中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我们要将大学生就业成长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政府、高校、社会和大学生等各方资源力量,构建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为实现农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供青年人才支撑。

高校要建立乡村就业支持体系。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应树立服务乡村建设发展的意识,完善相应服务机构和工作体系,发挥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重要作用。要科学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乡村建设发展的专业课、选修课,增加就业创业实践环节,把乡村建设相关内容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学术讲座、社会实践中,加强对乡村发展政策、背景、理念等内容的宣传教育。要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服务教育,深化学生对“三农”的整体认知,培养他们对乡村建设的兴趣与感情,自觉树立服务乡村发展的奋斗目标。要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引进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给大学生提供乡村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农村就业指导和创业实践训练。要创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载体,推动“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赛等向“三农”倾斜,利用地方高新区、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创设大学生产业创新孵化基地和乡村创业基地,通过“双创”模拟训练,落实税收贷款、租金减免等政策,推动部分优秀项目落地实施。要通过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组织学生到农村开展义务支教、科技推广、法律咨询、红色文化宣讲,让学生接触农村、了解农业、热爱农民,毕业后选择到广阔农村发掘“金山银山”。

政府要提供政策制度保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政府应加强顶层制度设计,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在农村就业的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这几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了很多就业项目,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调大学生去农村就业的时代价值,提升他们对农村政策的整体认知,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使命和担当。要创造农村就业条件,积极提供平台、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帮助,在创业场地、融资贷款、税收奖补等方面给予支持。

大学生自身要提升乡村就业创业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去农村就业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给予了丰富的创业资源和政策支持。无论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已经有了一定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都需要培育、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如农村经济、乡村治理、企业管理、生态环保、礼仪交往等知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顺应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政策,尝试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具有江苏特色的苏北计划等,谋求更长远的发展。要主动转换角色,尊重乡村风俗习惯,接受农村生活方式,放下身段,避免“眼高手低”。要增强合作意识,加强横向联系,与社会各群体保持良好互动,提高环境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让自己更好地融入乡村。

社会要创造乡村就业环境。良好的乡村就业环境对青年大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能够唤起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业热情。当前应该通过社会宣传,打破人们的传统思想,改变社会的认知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正确导向和良好氛围。要立足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选树一批“双创”成果突出、带动效应强的大学生典型,总结推广他们就业创业的成功经验,使大学生学有榜样、做有示范。要统筹多方力量,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明确政府、高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在舆论宣传、项目支持、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学习交流等方面对大学生在乡村就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