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自2016年掌舵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以来,肖维松坚守“让普通孩子上好学”的初心,在城乡接合部打了一场漂亮的办学“翻身仗”——
拓荒“出彩”,开垦育人“沃土”
■本报见习记者 阿妮尔
从面临“学生不愿进,老师不愿来,家长不信任”的生存危机,到城区学校学生申请转回就读;从教师登门宣传招生计划到招生前夜家长排队等候;从挂靠名校艰难生存到组建教育集团带领其他学校共同成长……2015年建校至今,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强势“逆袭”。
蜕变背后,是该校校长肖维松多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忙碌。2016年,已是当地名校副校长的他来到这里,暗下决心,要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也能上好学。6年间,肖维松坚持“适合的教育”,通过一步步探索逐渐形成了“人人能出彩”的育人理念,在偏僻的城乡接合部垦出一片育人“沃土”。
教育“老兵”引领弱校“逆袭”
2016年,服从组织安排到城西实验学校任校长的肖维松刚刚获评省特级教师,是一名拥有30年教龄的教育“老兵”。此前,他曾先后在3所初中任教。从数学教师、班主任,再到备课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在育人一线的长期耕耘让肖维松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经验。
然而,初到城西实验学校,这位“业务型”校长却倍感压力。“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加起来只有几百个学生。外界都议论说学校肯定办不下去。”肖维松回忆说。当时,政府将周边的务工人员子女全部集中过来,还给学校挂了“励才实验学校分校”“姜堰实验小学分校”“城西实验学校”3块牌子,施教区划得很大。但周边居民宁愿多走40分钟路程,也要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读书。
“不管怎么说,学校办起来了,我们就要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迷茫困惑之后,肖维松的斗志被激发出来。他推掉与学校发展无关的一切交际活动,一边带班上课,一边思考如何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每天,肖校长第一个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从没有休息日,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不要懈怠。”副校长张夏林与肖维松共事多年,他告诉记者,肖维松的韧性与执着一直感染着同事们,大家纷纷向他看齐,逐渐有了把学校办好办强的精气神。
经过长期调研、思考,肖维松带领教师们确定了用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用有效的教育唤醒学生的自觉,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肖维松的带领下,城西实验学校仅用2年就步入正轨,实现教学质量“逆袭”:初一时主课均分比城区学校低了近60分的学生,2年后成绩已提升至全区公办初中前列。“起初我从学校出来,校门口的家长都比较冷淡;现在,家长会热络地和我以及老师们说话,眼里都是尊重。”肖维松欣慰地说。
“人人出彩”收获“人人成长”
肖维松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发展潜能,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对孩子们来说,适合的就是好的。”来到城西实验学校的他清醒地意识到,不能照搬在城区名校积累的办学经验,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走一条新路。
肖维松发现,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问题家庭子女和基础薄弱学生较多,不少学生性格内向,对未来不抱期待。在一次少先队活动中,舞台上的学生纯真朴素却动作生硬、语言结巴,缺少应有的阳光自信,这让肖维松大受刺激。“孩子们没有太多家庭的支持,需要依靠学校成长。”为此,他想到了“人人能出彩”的理念。
“习惯比分数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情感比成绩重要,品德比什么都重要。”肖维松说,家庭教育缺失,就在加强家校联系的同时开展“微德育”,注重“点滴积聚塑人品”;没有良好习惯,就集中开展“养成训练”,从站坐走训练到怎么收纳日常用品、怎么做作业;知识基础薄弱,就着重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巩固基础知识……“学生的成绩可以暂时后进,但一定要有过硬的品德、习惯和阳光自信的状态。”
学习之外,肖维松还专门在操场上搭了个舞台,所有学生都能随时上台表演才艺,“不仅要在学习上有进步,还要培养些兴趣爱好,在擅长的领域持续出彩。”几年间,城西实验学校开设了京剧、武术、健美操、小提琴等社团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还专门从校外引入专业设备、师资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现在,孩子们都能在校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市、县组织的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拼命三郎”带出“精兵强将”
“很多人说,我们学校里有一个疯子带着一群疯子玩命工作。”面对外界流传的评价,肖维松笑着坦言,自己被姜堰教育界的同行称作“拼命三郎”,带出的团队也是肯吃苦、有韧劲的“精锐”。
“任课教师也好,班主任也好,不是要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应该怎么做。”作为校长,肖维松始终致力于用出彩文化引领教师队伍成长,“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每位教师都要出彩。”
当教师,课堂自然应当出彩。“每位教师的课他都听过,几乎全部亲自指点过。”张夏林告诉记者。学校青年教师多,骨干教师少,教师流动性较大。每学期,肖维松都会到各科课堂听课,并在课后组织教师议课,筛选出教师最关心或最困惑的问题进行“诊断”,让教师一个个聊,在复盘中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课堂质量。
为保证教学内容精准有效,肖维松还提出“一课三议”,即集体备课初定目标重点,备课组核心成员为课件和作业定稿,全组成员课前再议如何授课。“教师微变化能带来课堂大变化。”肖维松说,议过的课,教师也不能只顾自己讲,而要更加注重师生的思想、情感交流。为此,他要求每节课教师连续讲解不得超过3分钟,学生独立思考不得少于3次,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不得少于3次,“做到困惑不离校,问题不过夜。”
日常教研中,肖维松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对有能力的年轻教师要敢于压担子”。几年前,从乡村学校交流到城西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师朱娟一来就被肖维松任命为备课组长,带组备课、指导比赛,“有了一定的压力,有想法、肯吃苦的青年教师就会迅速成长。”现在,朱娟已成为初三年级的骨干教师。
曾经,城西实验学校的教师主要靠其他学校的交流调派,流动性极大。肖维松在抓教师素养提升的同时,还积极争取经费补贴、职称评定等政策优惠。经过几年努力,教师们逐渐“愿意来,留得住”,数量翻了几倍,学校实现了教师队伍的“进大于出”,教学质量与规模也随之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