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浸润人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阅读浸润人生

■杨芳

我出生于里下河平原的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脉的县城——高邮。此地民风淳朴,文风昌盛,古有秦少游,当代有汪曾祺。耕读传家已成为当地百姓一种文化传统,我家亦是如此。

我的母亲是农民,守着几亩田地生活,父亲在县城工作,思想较之乡邻而言开明许多。我出生时瘦小羸弱,一度令父母愁肠百结,他们担心这样一个“病茨菇”丫头长不大。因为气力不足,我也很少参与小伙伴的跳绳、跳皮筋等活动。父亲坚信读书是改变农村孩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的唯一良方。父亲每周回家,总会给年幼的我读读书,讲讲历史掌故。从那时起,我便算在读书上开了蒙。于是,我在孤单时便会翻看连环画和小人书,在故事中看见开阔的世界。

上学时,我的语文和英语成绩名列前茅,但在每次考试时,我总会因为数理化的“短腿”而跌入后进生的榜单。一次次的否定,让我变得自卑胆怯。后来我读到屈原的《卜居》,其中谈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此句有如醍醐灌顶,让我逐渐摒却了心魔。只问耕耘,不问结果,实地接受自己,悦纳自己。

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我也被现实的大潮裹挟着前行,疲于奔命地穿梭于各大课外培训点。事杂心乱,于是对孩子们的说教、抱怨、训斥等,常常成为我转嫁负面情绪的出口,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一度变得紧张。后来我翻阅《道德经》,书中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论语》里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先人的哲思恰也暗合着教育的本质规律——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收获的是相反的结果,孩子需要更多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由此明白了,孩子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抽穗拔节的生长期不会一样,在合理引导之余,还要学会静待花开。

当今,人们有许多休闲娱乐的方式,然而于我而言最放松的事莫过于独处时翻几页书,读几行字;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见两个孩子手捧书本,沉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