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匠心 指尖流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铿锵匠心 指尖流芳

——读《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

■ 钟芳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

黄永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笔一画,一刀一刻,灵活自如,纵情驰骋。有“鬼才”之称的当代艺术家黄永玉,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在版画、油画、国画、雕塑、文学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是黄永玉的首部版画作品全集。本书收录的400余幅版画作品创作于20世纪不同时期,均由画家本人亲自筛选,书中还收录了王明明、萧乾、黄新波、臧克家、陈履生等人回顾梳理黄永玉版画艺术创作历程的文章,并附录有黄永玉艺术大事记及文献别册。

全书以“入木”为题引,按照年代线性逻辑展开,力图全面、完整地勾勒出黄永玉的版画发展叙事与创作面貌,从而将一个艺术老人的传奇人生呈现给读者。书中那些饱经沧桑的木刻原版作品,高清原色精印,还原了木刻作品的色泽与质感,画作细节纤毫毕现。其题材涉及新中国、新面貌,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及其他六个方面,创作时间横跨半个世纪,不仅是黄永玉自成一格版画成就的全方位展示,还会丰富更多读者对中国现代版画史的认识。

黄永玉于1924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少时离家到厦门集美中学求学,抗战爆发后踏入社会,外出闯荡,足迹遍布福建、江西、上海等地。就是在这种居无定所的漂泊中,他因接触到版画家野夫的《怎样研究木刻》一书,开启了艺术创作之路,并参加了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倡导发起的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过人的天赋才情为黄永玉提供了喷涌不竭的艺术灵感,虽然他没有受过科班训练,却有着忠实于生活的敏锐认知与内化感受。黄永玉的作品中饱含无限的浪漫情调与盎然诗意。他从为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做插图开始,一刀一刀刻下那些幽默诙谐的小人儿或动物们,活灵活现,趣味横生。从《风车和我的瞌睡》《鹅城》《我在海上一辈子》《苗舞》等经典作品中,可以一窥黄永玉20世纪40年代早期木刻创作里的独特之处。尤其是他为表叔沈从文所著小说《边城》创作的两幅木刻插图《吹笛》《花环》,质朴中透着浪漫和温情,娓娓讲述着湘西边地的故事,抒发着对故土无比眷恋的情怀。

黄永玉最广为人知的版画作品,当属其根据云南彝族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创作的10幅(套)《阿诗玛》木刻组画,随着电影《阿诗玛》的热播而扬名全国。他创作于1961年的《春潮》同样堪称经典,一条巨大的鲨鱼跃出海面,远处一艘小船上有两个翻滚于海浪中的捕猎者,丢出的长矛以及缠绕曲折的细线构成惊心动魄的视觉张力,让人仿佛身临大海之上观看捕鲨的过程,巨浪就在身旁汹涌,令人叹为观止。

进入晚年,黄永玉虽然停止了版画创作,但手中的刻刀促使他养成了从不松懈的习惯,黄永玉开始转向其他艺术领域——文学写作、雕塑、陶瓷、紫砂壶,他在每一个领域里都取得非凡成就。令人钦佩的是,黄永玉未曾拜师学艺,只是善于从日常民间生活中汲取养分和创作灵感。

黄永玉曾说:“我怎么活过来的?要不看到这些木板,我几乎忘记了。唉,千山万水贴着肉的、贴着肉的什么呢,贴着肉的骨头吧!这一堆骸骨啊!”黄永玉的艺术创作生涯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透过本书,可以直接感受到“木刻是黄永玉艺术的根,是他视觉体系中的压舱石”这句话的真正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