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难教儿童”,真难,真好!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教“难教儿童”,真难,真好!

■陈钰枢

阳光和煦的午后,我再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那一行行淡雅朴实的文字令我回味无穷。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难教儿童”的真知灼见深深拨动了我的心弦。他根据自己对儿童心理的全面把握和细致观察,坚定地认为: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大部分在教育而不在儿童自己,“难教儿童”虽难教,但一定不是不可教。由此引发我对“难教儿童”教育方法的思考。

所谓“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重点谈的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难教儿童”不仅有学习吃力、理解力差、成绩落后的儿童,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自理能力等方面有问题的儿童。作为教师,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教儿童”,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彰显教育的智慧,投入教育的真情,而这也正是教育工作最迷人的地方。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遇到过一些“难教儿童”,并摸索出了一些教育方法,愿在此与大家分享这些案例和经验。

察觉儿童内心

又到了发加餐袋的时间,铭的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来帮忙!”我点点头,递上加餐袋。不经意抬头间,我发现他的手里多了一份。明明他的桌上有,难不成……我走上前去。

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吞吞吐吐地说:“老师……这多的一份加餐袋……能不能给我?”

“哦?一袋吃不饱,是吧?”

他连忙摆手说:“不是,不是!奶奶生日那天,我把学校发的加餐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她可高兴了。今天加餐又是这好吃的饼干,正好多一袋,我想带回家给爷爷尝一尝。”

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来自特殊家庭,父母离异,靠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也许平时缺少与他人交流,缺乏更多疼爱,他总表现出不少“怪异”的行为,想引起别人的关注,但常常使同伴“敬而远之”。

此时的他像变了一个人,善良的心灵深深打动了我。原来,“难教儿童”的身上也一定是有闪光点的,只是常常被我们忽视。如何唤起他真正想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志向呢?

看着铭喜滋滋地回到座位,我灵机一动,顺势说道:“大家瞧,铭今天的坐姿特别端正。其实,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看谁有一双慧眼,能看到他更多更美的地方。”

于是,专门为铭量身定制的“寻美”活动就在班级开展起来。我发现他默默努力着,悄悄改变着。大课间,他不再乱跑吓人,有时还提醒追逐的同学;午习课,他不再偷偷搞恶作剧,映入眼帘的是他读书的身影;放学时,他不再弄脏教室,而是主动捡拾垃圾……渐渐地,他的身边有了伙伴,脸上洋溢笑容。“最帅的身影”“最美的作业”等成为同学们对他的赞赏话语。

欣喜之余,我深刻地感受到,“儿童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乃是学校生活中最细腻的领域之一”。我们要用“敏感的心灵去察觉学生最细微的内心活动”,以真正读懂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难教儿童”独具的闪光点,以此作为教育的良好契机。我们可以利用集体关系创造交流平台,因为他们更在乎同伴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教育效果可以更有效持久。

引导儿童独立

一年级报名那天,天真的灿牵着爸妈的手走进教室。个子小小的他,满脸甜甜的笑,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

临走时,家长特地来告诉我,孩子是早产儿,体质不好,走路不稳,经常生病,在幼儿园,基本都是老师抱在手里,一学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待在家里,让我在各方面多加关照。

面对教育生涯中碰到的第一个这样特殊的孩子,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对他进行了细致观察。课间,他从来不敢独自走出教室;就餐,他常常拿着筷子东张西望;每次交作业,他不是丢这就是少那,还会习惯性地说一句:“作业都是妈妈整理的,我不知道。”

一开始,我时常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帮上一把,但后来细细一想,长此以往,我不但不能真正帮助他,反而会导致他永远无法独立生活。他的智力水平正常,甚至超过一般孩子,我因而坚信,他在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方面也一定可以有长足的进步。

一天放学,灿的妈妈还没到,看着他的桌子上堆满书籍和文具,我耐心地教他学会自己收拾整理书包。看着他好几次把书捧起又掉下,我也很舍不得, 但我坚持不帮忙,只是不停地鼓励:“来,再试一次!”

灿的妈妈一进教室就直奔向儿子,把他搂在怀里,边给他擦汗边说:“宝贝,不要你整理的呀,让妈妈来!”

我连忙说:“妈妈不要小看孩子,刚才他已经把书本有序地放进书包,这些文具他也可以整理好的,不信,你看!”

灿突然站起来,推开妈妈的手,把整理好的文具盒放进书包,拉上拉链。妈妈惊喜地说:“我们从来没让他自己整理过,没想到他也做得挺好呢!”

“是呀,你们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当然也就发现不了孩子的能力。其实,大胆的放手和耐心的等待是陪伴孩子成长最需要和最重要的。”我笑着回答。

当妈妈习惯性地准备帮他拎书包的时候,他已经背上书包,主动和我挥手说再见了。

第二天中午,孩子们整好队,排在第一排的灿没有像往常一样等我去搀他,而是一摇一晃地在队伍中走着,我紧紧地跟在他后面。

吃饭时,我依旧坐在他身边,时而给他夹一只虾,奖励他独自走路, 时而给他递一块肉,鼓励他吃光盘子里的食物。

当我把孩子的表现拍成照片发给灿的妈妈时,她激动地说:“平时在家吃饭是个老大难问题,今天的表现真好,谢谢老师!”

渐渐地,妈妈改变了,孩子进步了。有一天,灿的妈妈主动打来电话说:“陈老师,灿灿今天是跳着进家门的,显得特别兴奋!看着他帮我们拿东西时,不再那么小心翼翼,而是能跳来蹦去,我们也非常开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每个“难教儿童”的成长欲望,无限相信他们的潜力。对他们来说,最适切的帮助,往往是真心的关爱、耐心的陪伴、用心的引导和暖心的鼓励。这不仅可以助力“难教儿童”学会独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还能让他们在点滴进步中汲取新的动力,加快成长。

激励儿童努力

一次批阅完课堂小练笔,我发现宇只写了一句话,而往前翻看他的作文,几乎篇篇都是优秀。我带着一丝疑惑,联系了宇的妈妈,得知前几次带回家的写话练习,基本是妈妈报一句,他才写一句。

我感到意外的同时,也开始反思:看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努力充其量也只是外因。教育的真谛和核心乃是自我教育,儿童的自我努力则是关键。

午读时,孩子们照例认真共读《周末与爱丽丝聊天》这套丛书,我穿行其间,很是欣慰。忽然,宇扬起手中的书说:“我已经读完最后一本啦!”

“读得真快!”我连忙给他竖起大拇指,“愿意和我分享一下读书体会吗?”

他显得有些为难,但终于吐出一句话:“米兰真幸运,认识了一位德国老奶奶。”

我笑着问:“其实,你跟着米兰也认识了这位老奶奶,是不是也很幸运?”沉默少言的他点点头,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不知不觉中把故事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

我趁热打铁说:“愿意给爱丽丝写一封信,就像刚才这样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吗?如果写得好,就有机会与作家程玮共同创作一本新书呢!”

“真是太好了!”他兴奋地抬起头,可一会儿又摇摇头说,“我可从来没有写过信。”

“只要愿意,你一定能学会!如果有困难,可以随时来找我。”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放学时,我特地送给他《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并勉励他:“你可以学习书中的雷伊,每天给爱丽丝写几句心里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没想到,接下来的日子,一到课间,他就会主动找我,或与我分享读书体会,或请我解答写信困惑。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对“礼仪”的思考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指导他围绕这个话题写了一封信,并帮助他寄给出版社。

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亲爱的爱丽丝》一书后,他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发现书中完整收录了自己的信,高兴得手舞足蹈。

从此,他爱上阅读,迷上写话。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让越来越多的文字变成铅字,真正成了同学们心中的“小作家”。

对于不愿学习的“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显然,阅读能成为撬动儿童乐于学习的支点,并引发他们主动与书中的人物进行深入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真、善、美的种子,架起读写融合的桥梁。

教“难教儿童”,“真难”应当是不少教师的共同心声——因为教“难教儿童”的复杂性,到现在为止,依然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更是一个棘手的教育难题;“真好”是我的真切体会——因为我们在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的过程中,会享受到尝试教育“难教儿童”的成功体验。

在教育“难教儿童”的实践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有这样一个信念——“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我们要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待每一个“难教儿童”,让他们也同样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健康自由地成长。

(作者系南通市通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学室副主任,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