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的名义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以青春的名义

■万众

22年前,我初登讲台,血气方刚;彼时年少,满腔热情,难免还有些青涩慌张。

不曾想,青春就这样在听课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班级管理、谈话谈心等不断重复的工作中一天天流逝,如今再回首,两鬓已斑白。青春虽已不在,但我欣慰一笑,没有虚度青春,此生无悔。

唯进取也故日新

2001年,国家启动了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和对课改理念的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教育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但教育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必须要敢于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一息尚存,学习不止。我主动到一些课改开展较好的学校学习考察教学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学习期间,我实地观摩了各年级、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实况,与其他学校的干部教师进行座谈。这些参观体验,让我震惊,让我感动,让我深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出学习回来,我立刻在班级里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怀着一种改革的冲劲,我做了很多尝试,感觉自己课堂里的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开展得像模像样了。

然而,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最先是班级的科任老师向我抱怨,说你们班级的课堂乱得就像一锅粥,我不以为然,辩解说那是学生在适应新学习方式过程中必经的阶段;接着是家长一个接着一个给我打电话,说他们的孩子受到别人的影响无法静心学习,我便耐心向家长解释,述说合作学习的好处;再接着是学校领导找我,说家长联名投诉要求停止教学改革,我说改革会有阵痛,恳请领导给我一些时间。然而有时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我的教学改革在苦苦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结果却并不理想。

面对失败,我心如刀割。就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有位关心爱护我的老教师及时和我谈心。他肯定了我承担巨大的压力一心想通过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初心,同时恳切地指出我的问题,告诫我不能仅仅从形式上去学习,而应该透过现象思考教学改革的本质,要遵循规律来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痛定思痛,我决定东山再起。我全面系统地阅读资料,多方吸收营养,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改革。我这才认识到,形式应该是内容的载体,如果我们客观冷静地审视诸多教学模式,就会发现“以学生为中心”才是这些形式下的共同追求。课堂上教师不必花费大段时间讲授知识,关键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于是,我明白了改革创新应该透过现象参悟本质,而不应只在形式上进行模仿。我快速调整了教学方法,孩子们也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取得了全面进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此后,我脚踏实地,把每个日子变成向上的台阶。我逐渐从一个青涩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业务纯熟的骨干教师,从普通的教学岗位慢慢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在这过程中,我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仅凭经验去工作是难以胜任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必须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不断精进自我、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胜任育人的使命。

我深深体会到,“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思考问题是从本体论角度,全面、系统、辩证地思考,而不是仅从事物的表象出发,片面、教条地思考。理论上的成熟意味着想得深、想得透,行动起来就自如、果敢、符合实际,成功率就高,故有人提出“要从学知识升华到学理论”。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发生发展的规律;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其行为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符合一定的规范。这些不能仅凭经验,一定要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

于是,读书成了我长期坚持的习惯,甚至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从早年有意识、有目的地阅读学科教学的相关书刊,到后来沉浸式阅读类似《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教育著作,再到现在博览群书,无论科普类还是文史哲著作都广泛涉猎。在眼下信息爆炸、节奏加快的时代,教师如果不能、不愿不断学习,那么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可能出现方向性偏差,导致教学低效无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如果教师不能、不愿不断学习,那么势必将无法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甚至落伍于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兢兢业业地教书,让学生认真学好,这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好书的唯一途径。尽管素质教育中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可以当一个“甩手掌柜”。我始终还是认为,作为教师,我们教书时必须尽职尽责,为学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这样才无愧于自己的事业。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循着不断用学习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再结合实践不断学习的发展路径,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当破除狭隘的“教学观”与“教育观”,树立“大教育观”。近几年,我开始尝试从学科教学转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举动源于我对当下育人模式存在问题的反思,基于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困惑,更是努力想要回归学校教育活动的“本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为教育事业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任务正是要改变当下学校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思维,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业轻人格的倾向,使学生真正打破藩篱,融入真实的生活;它要求摒弃机械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研究的氛围,跳出书本,做到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为先,塑造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公民。

厚积而薄发。随着自己的不断努力,近年来,我在教学育人和学校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先后获得了省、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等,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省、市级教育规划课题。我担任过校长的多所学校也取得较大进步,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白驹过隙20余年,回首当年初心未改。我始终相信那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不忘来路,不念过往。我问心无愧,以高尚的师德、敬业的精神、无私的奉献、一流的业绩,谱写了属于我的一曲波澜壮阔的青春之歌。

致敬岁月。致敬青春。

(作者系徐州市九里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名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