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遇见“泥”,邂逅你
——《指尖上的小陶器》课程叙事
■江苏省新沂市草桥镇中心幼儿园 许行梅
图为孩子们一起动手做陶艺
如果用一个物件来代表家乡,我最先选择的是质朴的泥土。《西游记》中,唐太宗李世民为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送行,他往酒杯里捻了一点土,告诫唐三藏:宁恋故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小小一捧泥土,平凡而朴实,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是滋养万物生命的根。
生长于沂河河畔的孩子对泥土有种天然的亲近感。草桥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将泥巴带进课堂,研发了园本课程——《指尖上的小陶器》。一块泥巴,一份情怀,这是对幸福生活的眷恋,更是对美好教育明天的追求。
倾心为“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课程研发伊始,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摸索阶段。集思广益开展教研,埋头苦学查阅资料,懵懵懂懂寻访取经……一次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交流学习心得,碰撞思维的火花;一堂堂实践展示课上,大家各显身手,各自开发个性化的陶泥课程。我们还专门成立审议小组,督促、指导各年级组研究改进每周的陶泥课程。在陶泥特色课程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展开了均衡化、多元化、立体化的陶艺文化环境研讨,在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实践。
课程研发中,我们针对不同学段,采用阶段性教学法:着重激发小班孩子的陶泥兴趣,向中班孩子传授理论知识并鼓励他们模仿,对大班孩子则是鼓励他们拓展思维和多样化创作。陶泥课程在不断的研讨、实践、改进中渐趋成形,《指尖上的小陶器》园本课程也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课程内容分为《教学指导篇》《活动设计篇》和《作品赏析篇》三大篇章。课程主体《活动设计篇》分为小、中、大3个年龄段,每学期有15个活动设计,从认知、操作到欣赏,层层递进;课程体系全面、操作性强,集教学和实践为一体,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对孩子们来说,陶泥创作不只是一项简单的手工活动,它也是帮助孩子开启想象的工具。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会做人、会求知、会审美、会创造的多元人才,陶泥创作恰恰最能激发幼儿的空间形象思维,让他们在动手中创造美、收获美、感受美。陶泥课程的研发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新模样,我们的幼儿园也焕发出勃勃生机。
情深许“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9年4月,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工作会议在新沂开幕。我们走进草桥镇中心小学分会场,向来自全国的新教育同仁们展示师生们的陶泥作品。
然而,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新问题:一些陶泥作品因为风干的缘故,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痕,无法再移动到会场。看着精心创作的成果无法展出,师生们心疼地流下了眼泪。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现场会召开在即,到底该怎么办呢?我走访了多名巧匠,求助了多个专业机构,了解到烧制法可以长期保存陶泥工艺作品。于是我又带着老师们找工厂、学技术、烧制成品,终于解决了裂痕问题。
经历了这次磨练,课程研发组也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人物组的薛凤老师捏出的作品形态逼真,风俗组的尹海波老师拉坯手法熟练,景物组的王重玲老师创作的风景画栩栩如生……每位老师都练就了自己的“独门绝技”。
会议那天,孩子们熟练展示了制作陶泥的全过程,他们可爱的笑容里蕴含着自信与喜悦,赢得了现场新教育同仁们的一致赞叹。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我们用陶泥课程培养儿童的动手力,孩子们用丰富的创造力将泥巴幻化成一件件古灵精怪的小陶器,师生们都在小小的“泥”中感受到了幸福。
骄傲为“泥”: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2021年3月,我园的陶泥工作室正式入驻博艺课程中心。工作室内泥香淡雅,作品玲珑有致,引得师生驻足观赏,甚至有家长也希望能加入到工作室中。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亲子泥好”兴趣组,发挥陶泥的魅力,努力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新教育人常说:“与种子相约,收获果实;与岁月相约,收获厚重。”一路走来,陶泥课程见证着我们的探索与辉煌:2021年初,课程通过新沂市第3批卓越课程的验收;2021年12月,《指尖上的小陶器》成为徐州市第2批“学南通创新型实验项目”实验课程。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传统工艺竞赛中,新沂市文化宫特地邀请我园3位老师代表参赛。
遇见新教育,邂逅一块“泥”。以质朴为色、以厚重为实的小陶器故事告一段落,而我们对陶泥课程的研究与热情仍在继续。陶泥已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也成为了草桥镇中心幼儿园的象征。我们将用爱擦亮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日子,用心感受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用诗和梦想指引前行的方向,在新教育的大道上且行且唱,眺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