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读写之门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叩开读写之门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淮海校区 陈冬梅

图为学生在观察植物

2021年秋学期,“双减”政策全面落地。作为三年级语文教师,我不禁思考: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如何打通课内课外,实现减负提质?如果抓住“读写”这个关键环节,也许可以走出一条新路。经过摸底我发现,孩子们刚开始学写作文,让他们写出一段通顺的文字来已十分不易,更别说达到其他要求。

经过反复斟酌后,我决定开启新的尝试,通过“表扬”和“发表”这两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表扬,可以通过认真观察,找到每个生命的“闪光点”。发表,在这个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完全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

我告诉孩子们:“老师已经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了一个专栏——小作家在生长,只要你们愿意写,哪怕写一个令人满意的句子,我就给你们发表,让更多人看到你的生花妙笔。”这一下,孩子们的眼睛亮了,他们的表现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约定:把美的发现写出来、发出来

我和孩子们约定,只要是我的课后服务时间,所有人都可以去窗外的大千世界,把“精彩”带回来:他们有的凝视着窗外发呆,有的站到桂花树下闻花香,有的爬到香橼树上触摸金黄的果实,有的蹲下身子凝视草地里的虫子。

一名学生下课后抱着一棵树闻了起来,后来他写道:“这棵树样子还挺古怪的,它不像其他的树笔直笔直的,而是弯弯的,像一个没有吃饱的月亮。我蹲了下来,看见了正在搬运食物的蚯蚓。蚯蚓蠕动着身体,挺像在闹脾气呢!”孩子果然是天生的诗人、作家。

九月,正是秋虫活跃的时候。孩子们的日记成了秋虫嘉年华:“我发现两只蚂蚁撞在了一起,顿时,它们眼冒金星,好一会才爬起来继续搬食物……”“上课时,有一只蚊子哼着小曲在我的脚边‘嗯嗯嗯,嗯嗯嗯……’可是我在上课啊!那小曲声,让我心里很不欢。”

孩子们的表达力、想象力出乎我的意料。我将这些稚嫩的语言,“发表”在公众号上,转发到家长群。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文字发表了,都自豪不已。

家长们看到自己孩子的作品被“发表”,纷纷在朋友圈转发。原来,不是孩子们不喜欢写作,是我们没有找到打开他们兴趣之门的钥匙。

点评:拿着“放大镜”去找亮点

在编辑孩子们的习作时,孩子们的生活遇见、内心波澜也激起了我的表达欲望:我要给每个孩子头脑里“生长”出来的语言反馈我的体悟。于是,我拿着“放大镜”去看每个孩子的习作,哪怕只有一个好词、好句,就用“夸张”的笔法送上我的点评,好文章都是被“表扬”出来的。

学生江弈辰搞混了风信子和洋葱,写了一篇《“洋葱”》,文中通篇在与花叶对话,很有诗人的情思。一天,每次习作只有只言片语的学生承阳写了一篇关于老爷爷的长文,一个孩子听了我的朗读后检举“他是抄的”。承阳昂着头说:“我没有抄,只是模仿。”我知道,他需要别人看到他。当天晚上,我还是将承阳的这篇习作发到公众号,并点评:哪怕只是路人,进入了你的眼里,你凝视了他,老人脸上的斑“回应”了你,也足以让你的笔端起舞。说来也神奇,这个孩子从此上语文课总是兴奋回应我,大声朗读,响亮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公众号里点评,成了我和孩子们灵魂对话的独特方式。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公众号先后50多次推出学生习作集,孩子们发表了600多篇长长短短的小习作,我也点评了600多次。 他们不停地写,我不断地点评、推送,一切都在向着美好迅速生长……

收获:“小作家”们在生长

我发现自从开始“发表”孩子的习作之后,我和我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了。

因为养成了读写习惯,不少孩子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变。瑶同学因为所写的3句话“发表”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改掉了上课交头接耳的习惯。平时喜欢课间打闹的辰同学,现在经常站在窗台边向外凝视。他说:“我只要盯着那棵红树,就有一篇日记了。”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习作几乎天天被推出。

持续的写作,让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愈发浓厚。每天午读,我坚持用镜头捕捉沉浸式读书图。学生吴雅清在日记中说:午读时间结束,老师叫停的时候,全班一阵“哎——”,同学们极不情愿地收起书。

最近一期公众号“小作家在生长”专栏发表了23位孩子的习作,李正浩在681字的长文里说:“陈老师,您每天看那么多书,写那么长的文,上那么多的课,站那么久……难道您不会疲倦吗?我猜是因为书里藏着一杯杯咖啡,被您的眼睛饮下,并且只有爱读书,读得懂书的人才会有这种感觉。”这简直就是一个小思想家的智慧箴言啊。

我坚持点评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渐渐对我产生了依恋和信任。一天中午值班,学生梓翊贴近了我的耳旁:“老师,我想跟你说一件事。你可以还像以前一样看我吗?”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他在为年级测试卷上因作文写了诗歌被扣掉20分而不安。我对他说:“放心,不会影响我对你专注和灵气的欣赏。”公众号推送的习作,梓翊几乎每次都露脸。我生怕因为一次考分,让一个“诗人”被耽误了。还好他鼓起勇气来对我“表白”,我才有机会善意地回应、安抚一个慌乱的小心灵。梓翊情不自已,送我一文:

赠吾师

初见吾师,美而善,吾悦。然吾羞于言表,未敢询问。而今,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吾喜文,善观书。人皆存己爱之师,而吾独爱吾师冬梅也。

写着写着我开始思考:孩子们的作品是否已经达到可以真正发表的水平?于是我尝试向《泰州晚报》投稿,没想到一个学期的功夫,竟有20多个孩子的文章陆续见报了。

“表扬”“发表”这两个“表”,让每一个孩子蓬勃生长的生命状态被看见,让每个孩子由写作爱上阅读,读写共生,在读写的世界里开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