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以童书重构传统之美
■朱永新
传统连接过去。传统是一种稳定持久的力量,是现在和未来的根基。传统有如大地,是生命存在的精神土壤。
儿童代表未来。让儿童从传统中汲取力量,打下成长的根基,是作为成人的我们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童书具有帮助儿童立足现在的力量,具有帮助儿童走向未来的能量。优秀的童书使儿童的心灵得到哺育。这种哺育,也来自伟大的传统。
因此,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倡导以童书重构传统之美。
在中国,我们对“传统”的定义是“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论传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传统的力作。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该书中指出,传统是过去流传至今的东西,包括物质实体,也包括信仰、惯例、制度等。传统之“统”表现为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的根脉与连续性,同时在“传”中历经变迁与考验,并在与不断成长的现代性相互借鉴中表现自身和熔铸新生。
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或者说,有的传统是与人性相伴的永恒存在,有的传统则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改变或被抛弃。
那么,那些与人性相伴的永恒存在,那些得以始终传承延续的部分,究竟是什么?
我想那必然是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是人类自始至终对真、善、美的追求。
真、善、美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最简练、最基本的价值。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基本价值,是每个民族在生活事件中的基本“度量衡”,也是每个人成长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这是经过世世代代检验而被人类保存的永恒追求,是永恒的传统之美。
童书,正是传播、传承、发展这一传统之美的最重要的载体。
众所周知,书籍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书中记载着人类的传统。童书不同于其他书籍,有其独特性——那些伟大的经典童书,用最浅显的语言和最简单的文字、最美丽的韵律和最鲜艳的图画,阐释着人类最质朴的价值观,也就是那些蕴含着真、善、美的永恒价值与追寻。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童书之美与传统之美不谋而合。优秀的童书和优秀的传统,在理想追求上有着共同的方向。
既然方向一致,我们是否能共同推进,相得益彰?
当然能。
只是因为传统来自过去,与今天的孩子天然存在着时空上的距离,所以让儿童亲近传统,在客观上存在难度,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成人如何理解传统、表述传统,对儿童了解传统、认识传统、甄别传统、热爱传统、传承传统,意义重大。
我们可以借助的手段,就是以童书重构传统之美。
通过童书的创作,我们在传承传统中,自然以儿童的视角和趣味,重构了传统。我们要让童书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担负起向儿童重新表达传统的重要使命,建立起传统与现代、与未来的连接。
童书对传统的重构,并不是打破原有的传统,而是适当地选择、重新组合与表述传统,从而增加传统在现代、在儿童群体中的可理解性与吸引力。
4月2日是“国际儿童图书日”,也是安徒生诞辰日。对今天的儿童而言,今年已经217岁的安徒生,已经是传统的一部分。当年的安徒生把他生活中的传统与现代,糅合进自己的童话作品里。如今,安徒生的作品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在全世界仍然生生不息。这,就是童书的魅力,也是传统的魅力。
这样的高峰,作为后人的我们或许难以超越,但是,我们必须看见,“山就在那儿”,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进。
何况,从传统的定义看,传统的内容极其丰富。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了解人类的全部传统。因此,站在传统的视角上,童书对传统之美的重构,其内容与内涵也随着时光流逝而日益丰富。
人类在战乱与和平中前行,儿童在传统与创新中成长。法国著名学者保罗·阿扎尔在其儿童文学理论经典著作《书,儿童与成人》中指出,儿童书籍就像一个个翻山越岭去寻求异国友情的使者,最终缔结了一个儿童的世界联邦。可以说,优秀的童书自带对传统的共时性重构,消弭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童书之美与传统之美融合共生。
所以,我们倡导传统,并不是因循守旧。
我们希望,能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美,在每一个今天的孩子身上展现出来。
我们希望,能够让世界之林中每一个民族的传统之美,带着每一个民族的尊严与自豪存在。
我们希望,传统中的永恒之处,童书里的本质所在,能够凝聚在真、善、美的追寻上,能够倾注到每一颗童心之中,能够照亮每个孩子乃至全人类的旅途,能够让我们缔结温暖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像我曾在《给新孩子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的总序中强调的那样:“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创造未来的底气之所在。致敬古人、传承美好、重述经典,我们怀着这一心愿,满怀虔敬地汇聚和行动。”中国如此,世界亦然。
童年是最美好的岁月,童书是最美丽的种子。
亲爱的大朋友和小朋友们,让我们以童书重构传统之美,用阅读理解传统之美,让生命活出传统之美。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值得我们一生研究的课题,让我们幸福同行!
(本文系作者在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等单位发起的2022年国际儿童图书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