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社团有温情 润心细无声
■殷人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建立“常态化、前瞻性、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生活、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升学和职业选择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社团筑基,培育“小先生”
为落实“双减”政策,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学校依托心理辅导室,成立由专职心理教师带领的心理社团,扩展课堂空间,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学生心理品格。
小丁是学校马运路校区初一年级学生,当其他同学还处在把“心理学”和“读心术”画等号的懵懂阶段,他已经能够给同学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学一个月后,学校社团面向初一年级招聘成员,小丁在选拔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心理社团的一名“小先生”。他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心理小知识、小故事;自己策划,独立主持班级的心理班会;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在班级公告栏开展心理宣传。学期末,小丁这个心理社团“小先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获得了“社团之星”的荣誉称号。
心理社团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社团成员们不仅活跃在学校层面的各项心理活动中,而且发挥辐射作用,带动了班级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还在班委中增设心理委员一职,由每班心理社团成员担任,纳入学校的“心理防护网”。制度上的保障,让“小先生”的辐射力更广泛、更高效。
朋辈辅导,自助变互助
心理委员的工作本质是针对个人和班集体需求进行朋辈辅导,属于一种同伴互助的心理教育方式。这要求心理委员们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也需要有更完善的机制来助推,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社团活动成为直接的助力方式。
心理社团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安排了适合的体验课程,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学会觉察和表达。不善言辞的小王在生活中总是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在校园心理剧活动中,小王逐渐展现了他的特长,大家也感受到了他的改变。同学们根据校园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创设剧本,小王可以快速融入角色扮演,一旦化身其中就能倾情演绎,去挖掘自己从未发现的那一面,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觉察自身,在观点的碰撞中不断开阔视野、加快成长。
类似的体验式课程避免了教师“填鸭式”教学,从趣味性高、实操性强的活动入手,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带领者只需要清晰明了地发出指令,活动就能够顺利进行。心理教师把深奥的理论简化成可操作性强的体验活动,帮助心理委员从活动的参与者转型为带领者,让他们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为同学们排忧解难。
学生自治,打造“暖心墙”
大力培养“小先生”,推行朋辈心理互助的同时,学校正筹备建立线上心理支持系统,学生自主管理的“校园墙”在此时应运而生。网上“校园墙”的账号名为“实验墙”,由本校毕业或者在读学生管理,筛选汇总学生们的求助、咨询信息等,成为互助社交的“民间组织”,服务学校学生。
小丁曾在军训时丢了东西,最终通过“校园墙”顺利找回。之后,他经常会关注“校园墙”的信息。疫情发生后,“校园墙”上关于心理求助的话题猛增,有学习状态低迷的焦虑和担忧,有无法和同学相聚的苦恼和郁闷,也有和父母不断升级的矛盾与冲突……小丁等心理委员就在心理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尝试撰写心理调适建议,致力于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态度的“暖心墙”。
心理社团及心理委员制度的最终着眼点都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将这些举措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不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补充、完善“心理防护网”,努力创新,以心育心,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辐射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润心细无声”。
(作者系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马运路校区专职心理教师,曾获高新区心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