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心理育人 铸就阳光人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开展心理育人 铸就阳光人生

■姚丽丽

图为该校心理教师在与学生们做心理游戏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教师要承担起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幸福感培养、常态化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和心理教师必须重视心育工作,帮学生铸就阳光人生。

因地制宜,构建校本心理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一套合适的教学课程,教师要通过有限的课时数,将尽可能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能被学生消化和应用。为此,学校和心理教师要积极构建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生搬硬套和经验主义。我们要多深入调研,多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而设计出以生为本的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的内容、目标、形式建立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心理学知识有时颇为难懂,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纯粹理论化的授课,以免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现实的案例为基础,在剖析案例中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注重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为了帮学生掌握某种技能,也不是为了帮学生提高考试成绩,为的是引导学生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心里话,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一起探究,在引导与互动中剖析学生的心理疑惑,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应当少一些量化的指标,在评价结果运用上要避免功利性,在具体评价工作中,注重受教育对象的体验与感受。要引入形成性评价,建立包括学习者参与程度评价、学习者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等指标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心理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科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合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心理教师也不能将教学局限在专业领域,而要将学生品德素养培养、科学素养培养等教育目标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各学科的融合实现学生更加全面的成长。

凝聚合力,让心育有力充实

从生态学角度看,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他周围的环境和人造成的。消极的家庭环境、不当的学校教育方式和不良的社会风气都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所以,心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要积极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不断形成教育合力,延伸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时候,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许在学校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这就需要家长能及时发现,并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同时,学校的教育时间有限,仅靠学生在校时间还不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引导家长参与进来。很多时候,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学校教育更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培养学生坚毅的心理品质,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利用“好人”纪念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科学、系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构建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保驾护航,引导学生在人生之路上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成长。

(作者系金湖县金湖娃艺术小学德育处副主任,金湖县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