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名乡村教师的诗及远方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 吴佑华
图为吴佑华在上示范课
2015年11月,第五届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在河南郑州管城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论坛。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我遇见了新教育。
那天,我的生命激情被唤醒,我决定走进新教育。我反思过去的日子,生命是何其荒凉,人生似乎失去了方向与意义。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返程途中,我带着即将实践新教育的兴奋,想象着种子生根发芽时的神奇力量、枝繁叶茂时的绿色生态、含苞待放时的美丽瞬间、开花结果时的丰收景色……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回到校园,我调整好由来已久的倦怠心态,想象着如何帮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享受教育的诗意和智慧的快乐。就这样,我开始奔走在幸福完整的新教育大路上。
我奔走在“营造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与师生一起参与“图书漂流”、共建“班级图书馆”、师生“共读一本书”等活动,让读书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我指导师生写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写新闻、成长体会。我读老子、孔子,读李白、苏东坡,读陶行知、朱永新,《数学眼光:换一种角度读“老子”》《数学眼光:换一种角度欣赏诗》《汲〈论语〉思想精华,做儒雅数学教师》等,一篇篇读书心得相继发表,我撰写的叙事《让数学课堂飘逸人文诗香》荣获全国2021年度书香校园行动叙事大赛一等奖……
我奔走在“师生共写随笔”的路上。我利用“有道云笔记”写了大量的“听课随笔”与“教学随笔”。对于有意思的随笔,我会随手推送给大家。校长鼓励我参加省级论文大赛,我便从我的“有道云笔记”里,选择了18个“听课(教学)随笔”作为案例进行润色,写成的万字论文《“互联网+”:为数学课堂生成智慧增效》荣获大赛一等奖,随后投稿被录用,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几年来,我撰写的《爱众亲仁:让教育直达孩子的心灵》《数学课堂里那一片吴山越水》《但愿人长久,数学亦抗疫》《走进兴仁中学聆听美丽生动的新教育课改故事》《抗疫课程诞生记》等叙事,相继在《江苏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媒体上发表。
我奔走在“聆听窗外声音”的路上。河南郑州,福建厦门,四川成都,上海浦东,重庆綦江,江苏泰州、海门、新沂……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这个乡村教师,终于有机会与一个个新教育“大咖”面对面,聆听教诲,交流心得,放飞心情。如今,省内外不少新教育“点灯人”已成为与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感到每一次遇见,都是一场最美的开始;每一次学习,都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每一次奔跑,都是为了凝聚更大的能量。
我奔走在“构筑理想课堂”的路上。南通海门、如皋、如东,这些地方都留下了我上公开课的身影。我主持多项省、市教科研课题的研究,倡导深度学习。一篇篇成果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期刊上,有的还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刊登。我提炼的教学主张《慧生课堂:从教学主张到实践建构》发表于《数学教学研究》2020年第5期。我积极参与“理想课堂”建设,深度了解、挖掘我校课堂改革内涵,在听课、评课中发掘每节课表象背后,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认知。2016年12月20日,《中国教师报》用一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我撰写的学校课改叙事《朝着“教学做合一”的方向》。
我奔走在“研发卓越课程”的路上。几年前,学校开始研发校本课程——系列馨仁课程,校长要我拿出一个样本作“示范引领”。我思考良久,为学校提出了研发三原则:一是要有意义——弥补国家课程不足,体现育人价值;二是要容易做——充分利用好自己熟悉的专业,让学科教学与校本课程相得益彰;三是要有趣味——做起来不会累,能享受过程,愉悦心情。我领衔研发的“诗情·画意·数学眼光:换一种视角欣赏诗”“ 2020,抗击新冠肺炎的数学视角”“知仁·兴仁·达仁”等一个个校本课程成为全校、全区的精品课程。我参与开发“幸福农事”校本课程,撰写的课程叙事《曾经化为淤泥换来今日芳香》,在2016年6月被《德育报》连续两期以较大篇幅刊登。
我奔走在新教育“十大行动”的路上,不断播种新教育的种子,努力“像行动者那样思考,像思考者那样行动” 。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我走进全国各地的学校,同广大师生分享我新教育实验的实践与感悟。2020年,我撰写的叙事《愿做点灯人,散作满河星》,获评“我与新教育20年”全国新教育叙事大赛一等奖,并被收录在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编著的《教育的幸福——我与新教育20年》一书中。我撰写的《朝着“新教育”那方——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新教育实验叙事》被收录在新教育研究院编著的《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新教育实验管理操作手册》一书中。我多次获得全国新教育生命叙事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全国新教育人文叙事大赛一等奖,全国新教育实验十大卓越课程奖,全国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提名奖),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校长说,学校荣获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全国新教育实验示范学校的殊荣,有我的一份功劳。这是校长对我的褒奖,也是对我的鞭策。
几年过去了,我仍沉浸在与新教育相遇、相知、相守的幸福中,沉浸在奔向诗与远方的憧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