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
——评《“三进三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论》
■马陆亭
《“三进三知”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论》
史国君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面对科技革命、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大国博弈等诸多现实复杂问题的挑战,坚守育人使命,深化育人实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
自2016年起,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史国君带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条线教师,连续多年开展理论与实践探索,构建出党员干部联系学生班级的“三进三知”(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知思想、知学习、知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形成《“三进三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论》学术专著,成果影响已经显现。“三进三知”共同体育人模式是指党员干部联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校友和校外专家协同育人,进而建构起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延展的“三全育人”格局。
该书基本框架分为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阐释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现实背景、理论基础、生成路径,分析了“三进三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校本模式特征、制度保障体系、共同体育人实践,展现了建立在学理基础上的实践策略,以系统性思维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何以可能?
共同体是人类生活、交往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共同体思想具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和方法论的实践价值,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介体的交互生态中,以系统、共识、关联的实践行动持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三进三知”育人共同体的学理基础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引导体系、科学管理体系、保障服务体系,三个体系形成育人整体生态。“三进三知”促进来自校内外各条线、各岗位的教育主体共同投入这一生态的创新实践,基于“目标一致性、主体交互性、集体协同性”,建立了以情感育人、课程育人、网络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为主要模块的互嵌互馈式育人共同体。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何以可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传播渠道丰富多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育人共同体正是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三进三知”育人共同体从多维主体的协同、多元空间的协同、育人内容的多向协同上形成互动协同环。“进”是指育人主体走“进”去,是一种基于现代多样空间结构的调整与适切,也是基于深层倾听、了解和反思的主动姿态;“知”是指成为学生思想动态的知情人、学生生活困难的关心者、学生矛盾纠纷的调解者、学生欢乐喜悦的分享者、学生人生的引领者;达到“知”的要求后,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与服务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协调与改进,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利用。
“三进三知”育人共同体这一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高校各部门、各条线、各主体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孤立和分散状态,建立了基于共同制度、共享价值、共商方案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协同力、获得感和影响力的整体提升。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何以可行?
该书以理论建构为基础,结合调查访谈、实地观察、案例剖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具体阐述了共同体的建构路径和实践范式,并通过长周期实践加以检验,具有理论的有效性和实践的推广示范性。
“三进三知” 实践活动建构了网格化组织方式,建立了从选派培训到督导管理再到表彰激励的一体化制度,以协同各育人主体的行动、明晰各方参与的边界。“三进三知”实践活动还建立了育人资源协同开放路径,运用排列组合、归类综合、联结拓展等方式,将各级行政部门的纵向资源,同一层次不同部门的横向资源,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交互资源连通起来,形成优化共享、互惠同步的资源整合机制。同时,“三进三知”实践活动遵循个性化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将关爱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引的一种基本形式,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