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建设“共同优秀”的班集体
■凌星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的教育发展目标呼唤育人方式的新变革。淮安市实验小学结合自身办学历史与传统,在深化“幸福班集体”建设中,立足“优势教育”理论,以“共同优秀”为目标导向,探索实施驱动学生成长的个性教育、扬长教育、进步教育,构建班集体积极奋进的育人文化。
班集体建设现状呼唤“共同优秀”。学校继承“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做幸福的人”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潜心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开展“小岗位实践”“校长小助理”“幸福志愿者”“品格锤炼营”等专题教育活动,拓宽了班集体建设的路径,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感。面对新时代“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是重点。这质量既包括学生学业质量,也包括学生学校生活和班集体生活质量。面对班集体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并确立了“共同优秀”的班集体建设理念。
“共同优秀”不是同步优秀、同标优秀,而是各优其优、优优与共,处于同一班集体中的每一名成员先是发现自身优秀,然后发现、欣赏他人之优秀,再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坚持个体优秀和追求共同优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指向“共同优秀”的班集体育人实践。不断试错、纠错,是儿童的成长方式。不断培优、扬优,是儿童的另一种成长方式。与其让儿童生活在“负面清单”的风雨中,不如让童年永驻“正面清单”的阳光里。“共同优秀”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坚持“感召育人、沉浸育人、文化育人”的原则下,坚守“人人有优、人人向优、人人更优”的理念,达成“做幸福的人”的育人目标。
坚守“人人有优”,在自我认识中发现优点。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秀。班集体建设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特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秀坐标”成为学校每一位班主任的“工作指南”。
坚守“人人向优”,在自我认同中发挥优势。每一个孩子都渴望优秀。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必须首先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愿意优秀。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向着好去的,不允许自己变得很差。
推动“人人更优”,在自我超越中发展优能。每一个孩子都在通往优秀的路上。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所要做的就是首先“看见”每个孩子的优点与长处,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看见”。孩子被“看见”就会更努力,更努力则会变得更优秀。班级中优秀的个体越来越多,集体就会越来越好。优秀的个体可以影响他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从“共同优秀”走向“班集体优秀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号召世界各国以人类共同的利益和价值为根本,寻求长远的合作与发展,也给我们班集体建设带来很好的启示。从高质量班集体建设层面讲,共同体的构建尤为重要,需要以班级的共同发展为根本,把师生、家长及社会各方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同向发展,达成“共同幸福”。
教师共优秀。人人都是教育者,而且是具有协同性质的教育者。学校必须转变教师思想,改变德教分治的局面,引导班级全体科任教师共同参与“班集体优秀共同体”建设。
家长共优秀。学校是育人的专业机构,但学校不是教育的无限责任主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基本形成共识,但家庭和社会显然是短板部分,亟待补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升育人水平,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协调一致。
社会共优秀。教育场域理论指出,受教育者所到之处都有或显或隐的教育功能,这必然引发一场对无教育功能或弱教育功能场域的教育赋能改革。因此,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要主动作为,不断拓宽教育的渠道,打造典型、优质的教育赋能场域,引导学生适应不同的环境并接受不同环境下的教育。同时,要引导社会共同参与,拓宽专业化育人格局,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得到校外优质教育场域滋养,并逐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
精准唤醒、激励、引领,构建班集体美好生活场域,让学生享受其中、共同优秀,经历从自我确认到自我实现的过程,成长为“有能力带给自己和别人幸福的人”。这理应成为新时代班集体建设的核心要义。
(作者系淮安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淮安市“三航教师”培育工程导航教师培养对象,淮安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