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做到三个转型升级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家庭教育应做到三个转型升级

■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 冯长宏

“双减”之下,整个教育生态发生着很大变化,作业少了,考试少了,培训少了,外在压力小了;空间多了,时间多了,活动多了,孩子的自由多了。这个时候,家庭教育转型升级,是当下的紧迫任务。

首先是理念的升级。家长要想清楚,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功利的目标,如成绩、排名,还是关于人的成长的终极目标,如健康自信、积极乐观、充满生命力。我们不能只做“半程”的教育,而要做“全程”的教育,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才是“全程”的教育。

其次是方法的升级。理念的落实,需要靠具体的行动。每一位父母其实都带着自己的家庭教育“工具箱”。据初步调查,当下父母家庭教育“工具箱”里,指责、说教要占70%,但这类工具所带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指责”的使用效果。在情境中,被指责的人往往感受到失败、难过、痛苦、悲伤,他们想要退缩、反抗、逃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都降低。所以“指责”并不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即使看上去纠正了,那也只是短期效果,与我们所期待的人的长远成长目标背道而驰。所以,作为家长应审视自己的“工具箱”,升级旧工具、增添新工具,才是走向“幸福育人”的当务之急。鼓励、肯定、欣赏、协商、陪伴、拥抱、做榜样、启发式问题、积极暂停等都是“好工具”。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将教育里的爱比作池塘里的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新工具箱”建设需要以爱为基石,以“培养内心有力量的孩子”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教育孩子成为一件幸福的事儿。

再次是成长的升级。“双减”是一场教育观念和认知的纠偏,要让教育回归本位和育人初衷,需要家校双方的有效配合、相互支持。所以“双减”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长的责任,也需要家长不断成长。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生命都是一座宝藏。情感的热爱来自于对孩子的接纳。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生命资源而来,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是异彩纷呈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而是要看见他们每个人的优势,这就是所谓的“亮点原则”。实际上,学生的每一个特点都有AB面。上课随便讲话的孩子,表达能力好;爱发脾气的孩子,心理能量足;喜欢开小差的孩子,观察能力强……接纳不同的孩子,开展正向引导,奇迹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