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多元评价 赋能“双减”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钱 亮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理性的育人观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健全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立德树人”层面,学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构建策略,以期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杠杆,切实为“双减”工作持续深化提供强有力的行动支持。
综合素质评价的
定位与设计
基于办学理念,学校确定以“健雅诚仁,未来胜任”为育人目标。“健”指向“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雅”指向“人文底蕴,审美情趣”;“诚”指向“诚笃守信,唯真是求”;“仁”指向“与人为善,沟通协作”;“未来”指向“终身发展”;“胜任”指向“社会担当”。
评价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核心要素。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减少对学生身心的控制,给予学生有温度、有事实、有特质的评价。基于育人目标,学校建立了综合素质校本评价体系,坚持以制度为保障,规范过程管理,以课程为载体,提供评价实证,并通过全校教职工大会、校本培训等方式,促使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提高教师对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认同感。
综合素质评价的
实施与路径
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既是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者,又是多元评价主体的主要协调者,应尽可能统一班级之间的评价尺度,使评价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评价中送给学生一段有温度的寄语,也许是善意的理解,也许是恰当的鼓励,也许是深切的期望,这无疑都是洒向学生心灵的温暖阳光。综合素质评价不是冰冷的成长要求,而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发现、唤醒和沟通。
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对自己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订,分享交流评价中的欣喜与遗憾,让评价具有亲和力。此外,家长也是评价主体的一员,是学校教育的同盟者。通过协助孩子上传过程性评价材料,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会更加清晰,也能帮助孩子更全面、理性地了解自身发展,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评价内容实证化。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证材料,评价主体要用“证据”说话,不用 “看法”或单纯的“数据”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表现、突出表现或进步变化。例如,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为了便于操作,学校从理论层面划分各个评价维度的能力要求,将抽象的评价维度分解为具体的行为和要求,明确了评价标准。如在“审美与表现”方面,用“能参与制订活动方案,参加各种活动”等具体的可观测行为,代替“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抽象的文字表述。再如,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照评价要素“社会责任感”,自评“没有参加志愿者活动”,学校立即创设条件,开设校内志愿服务岗,如食堂执勤、运动会后勤保障、书吧管理等,以志愿者招募的形式,采用轮岗制,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此外,结合评价要素中的“学习兴趣”,各学科还分别制订了学科学习习惯养成计划,将综合素质评价贯穿于学科教学中。
评价结果显性化。学校初中部开发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学生的作品、奖状,教师的评定记录等都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然生成的,这也使得教育评价更加个性化、科学化、形象化。例如,初中各年级每月评选“月度星光少年”,表彰班级工作、实践活动、特长发展等方面表现卓越的学生。初中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是三年一贯制评价,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毕业综合素质评价将直接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克服了中考前片面、仓促的综合素质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