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引导学校教育回归本质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双减”引导学校教育回归本质

■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倪长娥

初中STEAM课程

高尔夫课程

优雅的师生表演

阳光自信的初中学子

“双减”的核心是育人,动因是“减负”,目标是“提质”,评价是保障。如何让“双减”政策助推学校教育,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在价值体认、视域调适、教育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从应对走向建设。

着眼于育人价值的体认。“双减”要求学校更多地担起教育的责任。作为改革主体的学校,要想适应政策的调整并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对教育本质的群体认同与实践自觉。

两级规划促进共识。2020年4月,学校编制了《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五年发展规划及行动纲要(2021-2025)》。规划明确了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重点领域发展规划与行动路径,以系统的力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配套出台的“初中部实施方案”基于一体优势、文化氛围、人本管理等七大发展领域,确立了“建设适性发展的高质量现代化初中”的建设目标,梳理了52项发展任务。两级规划为育人价值的体认提供了行动指南。

两类课程构建载体。按照学校十二年一贯制的课程架构,初中部以基础性学力课程、成长性德育课程及发展性特长课程为载体,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积极探索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举,到通过知识和社会生活体验促进五育融合的策略,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结构化、德育课程生活化。

教师的主题研修课程从主题形成、主题解释、团队组建、实践研究到经验分享和改进深化,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动态结构,扩展了校本教研的路径,丰富了教师的学习体验。借助于读书报告会、师德报告会、学术报告会等文化涵养课程的熏陶,“卓越计划”“名师计划”等与高校合作的研学平台的指导,教师们主动学习,提升价值认同。课程文化的浸润,让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反思性实践者和终身学习者。

着力于工作视域的调适。学校面对“公民同招”,需要做招生调整;面对“双减”,减负的同时需要提质;面对近8000名师生的办学体量,需要调适工作视域。

管理架构的重心下移。学校实行学部制扁平化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学部设立“三处一办”,学部处室和学校中心处室形成对接,保障了管理的畅通和落实。学部成立年级管委会,有独立的人事安排权、考核评价权、经费使用权,能有效地指挥和评价“双减”落地情况。学部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如年级管委会管理条例、奖学金评比方案等,让好的制度成为全体师生的心灵共识和行为准则。

育人目标的视点延展。为落实教育公平,需要从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转向打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学部在学年初会组织发放面向全体学生的调研问卷,将据此形成的分析报告作为引领管理的行动改进计划。班级教师共同体定期交流和反馈,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备课前通过“前课”获取学情,实现以学定教,为学生提供课前服务;课后定制个性化辅导,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课后服务。

作业管理的系统调适。以管理改进撬动作业改革,促使作业的功能由单纯的教学反馈走向全面育人。建立以班主任为主导的作业统筹管理小组,汇总各科作业内容,严把总量关。实行分层作业,提供选择性作业,作业布置逐步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实行限时作业,让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尝试设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家庭作业清单,把减负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紧密联系起来。

用专业的态度精心研究,开发高质量、可选择的作业资源,强调学生作业始终与课堂学习的关注点、缺失点以及知识的生长点保持一致。近期,名为“自主学本”的21种校本化作业已在全学部、全学科推广使用。

致力于教育评价的驱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需要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学校推出三项举措,用评价为“双减”提供保障。

拓展学生的多样性评价。初中部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化管理平台,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等六个维度,记录学生成长中的表现。学期末申报“三好学生”“星光奖学金”时,学生的六个维度总评达到“三A三合格”是必要条件。综合素质评价克服了中考前应对式的评价,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初中部引导学生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会自我评价;通过小组学习、组织问卷调查等学会协商和交流,推进表现性评价;借助智学网、希沃授课助手等平台,推动课堂、作业、考试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智能性评价。

推进教师的多元化评价。组织各级各类教师评优,教学业绩不是唯一的考核指标,需要参照学生评教、同行满意度测评。学生每学期一次的线上评教,一年一度的“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年度“我是最……的教师”的自主申报,让评价变得更加自主、多元和生动。学校搭建丰富的发展平台,鼓励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熟教师“新鲜表达”,骨干教师“敢于领跑”。

完善课堂的多向度评价。初中部以2019年立项的省级课题为引领,从目标、问题、对话、评价四个要素聚焦“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围绕该课题,学部目前有7项市级课题、20项区级课题在纵深延展。学为中心的课堂强调评价先行,评价贯穿全程,以评促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学部研制的学为中心的课堂评价体系,已在学部推广。学校将每学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的汇报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授课教师对课例和案例的课后反思,同行教师对课堂的评价和建议,汇成校本教研的宝贵财富,编撰成册。

办学的品质不仅是捧上一张张录取通知书,更是培养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分率”,更是追求每个学生的主动、活泼的发展;不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中的数据,更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双减”政策减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增了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呼唤教育的坚守与呵护。“双减”的初衷是引导教育本质的回归。我们需要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