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地域资源,培育“崇文重道”学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整合地域资源,培育“崇文重道”学生

■刘玉勇

“崇文重道”,从教学上指崇尚知识和文化学习,重视教与学方法的优化;从教育上理解,就是积极进行优秀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关注爱与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也是“崇文重道”思想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崇文重道”则是学校教育与教学的应然追求。近年来,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小学校以“崇文重道”作为校训,以整合地域资源为重要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爱与责任”的意识,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整合地域资源,丰富“崇文重道”的内涵。从学校特色建设角度来定位,“崇文重道”的内涵更关注学生思想上的“爱与责任”,小到爱学习、爱同学、爱生命,大到爱国家,因为爱是积极心理的源泉。责任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意识品质,是诚信和规则建立的前提,是社会良好秩序的基础。学校选择了整合地域资源作为“崇文重道”理念的实施途径。因为我校地处苏州浒墅关镇,“先有浒墅关,后有苏州城”,浒墅关历史悠久,学校周边地域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我们充分利用并整合本地资源,丰富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资源,而从这些资源中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有益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学校实现“一校一品”的建设。

将地域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深化学生“爱与责任”的意识。学校在校园文化布置上,处处都体现着用地域传统文化育人的理念。特别是围绕浒墅关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校内设立了“运河馆”,将浒墅关地域资源浓缩、融入学校的展馆中,并补充了学生调查活动的收获与感想。在学校和学生的共建下,“运河馆”成了学生探究和成长的重要基地。

学校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以社团活动为例,开设了兰亭书法社(写苏州)、数字美术(绘苏州)、吴侬软语社(话苏州)、国学熏陶社(读苏州)、粉墨评话社(演苏州)、浒关手工坊(做苏州)、美食烹饪馆(尝苏州),用地域传统文化熏陶学生。针对“5+2”课后服务,学校也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开设相应活动,让课后服务有更丰富的资源支撑。

学校围绕整合地域资源,培育“崇文重道”特质学生的发展思路,组织整理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童眼看浒关》文集,组织师生形成了《妙笔丹青绘“文道”》和《“吴侬软语”话“文道”》多媒体作品集。我们还将“崇文重道”特质培养融入开学典礼、“无书包日”以及“三好学生”评选中。师生共同设计学校吉祥物“文昌锦鲤”,设计制作“三好学生”书签,同时,学校也结合“崇文重道”进行“文道六星”评定,让激励性人文评价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通过实践与合作,促进学生形成“崇文重道”的特质。我们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成长。学校的“崇文重道”系列活动,邀请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工作者一起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小手牵大手、大手拉小手,互助和互动,相互教育和监督,促进孩子形成“爱与责任”的意识,以点带面,增加教育的覆盖面。例如,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一同前往参观苏州东吴博物馆;请家长带孩子课余寻找浒墅关地域文化资源,并让家长进课堂和孩子一同讲述;举办“尝美食,聊文化”活动,让学生、学校和家长共同参与;举办“墙上苏州我设计”活动,让学生、家长、学校和广告公司合作设计;打造“文道结合”精彩课堂,让师生互动同上,让家长进课堂听课;举办“文道杯”书法比赛及“我与我的家乡”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参与,用艺术化的形式展示地域传统文化。这些实践活动都围绕地域资源和地域传统文化展开,多样的群体参与,扭转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被动性,强化了他们作为参与者、互动者和反思者的角色,让其“崇文重道”的品质内化养成,体现出自我教育与互动教育的价值。

我们还通过多样的部门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将校长室、教导处、德育处和教科室等部门联动融合,发挥各科室工作优势,通过教学上的融入、少先队活动的组织、校外资源的探索整合、思想内核的挖掘和凝练,培养学生“爱与责任”的意识和“崇文重道”的特质。例如,对于新入职教师,学校就通过多部门联动,让他们在“亮相课”的展示中融入地方资源和“崇文重道”思想,使新教师主动了解浒墅关地域资源,对“崇文重道”思想有一定深度的认知,也让他们能在资源开发和课堂教学中更深层次地挖掘和融入“爱与责任”的因子,在教育和教学上快速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

我们通过多样的路径整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借助课堂教学、校园活动、课外综合实践、社区专题活动、课余碎片实践等方式,逐步让培养“崇文重道”的学生成为一种教与学的习惯和乐趣,多时空、多层次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爱与责任”的浸染。

“崇文重道”,既是一种学校追求,也是师生个人成长的目标。在此,希望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能继续开花结果。

(作者系苏州高新区文昌实验小学校教科室副主任,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