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全国“两会”上,江苏代表委员聚焦教育话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贡献“江苏智慧”
■本报特派记者 缪志聪 见习记者 阿妮尔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明确目标。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刻,国家对教育的高度关注让来自江苏的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大家纷纷围绕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锚定目标:
精准发力让期待落到实处
“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饱含对教育的期待,让大家振奋不已。
“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工作十分重视、高度关注,各个部分都充满教育的元素,涉及教育的内容有15处、35个要点。江苏各级各类教师和在校生近1700万人,作为教育大省,江苏将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葛道凯表示,将教育“大计”摆到“大事”地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唯一”的,在近五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首次出现,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国之大者”的战略地位。
葛道凯说,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必须以精准教育服务给老百姓带来满满收获感、给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江苏在立德树人方面,将精准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资源建设方面,将精准供给优质教育资源;在师资队伍方面,将精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将精准提供就业服务。
聆听报告后,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备受鼓舞:“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使命担当。我将持续围绕服务乡村振兴、高校人才培养等建言献策。”今年,他将乡村振兴战略和高校人才培养结合,围绕地方高校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提出建议。“地方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应将‘一懂两爱’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学生从事乡村振兴事业的思想基础和情感认同。”焦新安说。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带了27件提案上会,其中一半以上都和有关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保持着政策延续性,再次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施卫东表示,高校是前沿技术的重要科研力量,是专利发明的主力军,而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在今年的提案中,他围绕加快推进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等,提出整合社会力量对专利进行申请前评估、对“卡脖子”技术增加PCT国际专利申请布局等建议,并针对技能人才、智能制造等急缺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聚焦热点:
群策群力将减负进行到底
“双减”是当下全民关注的“热词”,也是今年“两会”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今年将“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指向明确。
“家长在支持‘双减’政策的同时,也表达着对减负后教学质量的担忧。”通过调研,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吉桂凤认为,“双减”进一步推进的“出路”就是把学生教好,把学校办好,让家长真正放心。结合工作实践,她建议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工作,深化集团化办学进程,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并根据学生规模和“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教学需要,适当增加科技、体艺、心理健康等教师编制。此外,要保障课后服务教师合理取酬,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刚性支出。她还建议出台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执法的文件,进一步健全协同推进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也关注着“双减”的进展。他认为,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还存在形式单一、场地设备等资源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学校要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形式,提供如志愿者服务、读书指导、文学鉴赏、艺体交流等课程。下一步,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有效资源,统筹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和企业、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课后延时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皇甫立同指出,学校、家长、社会都应共同推进“双减”政策深入实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各方面协同发力。“‘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推进优质均衡、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形成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规范的常态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等方面不断发力。”皇甫立同说。
问题导向:
对点突破使难题迎刃而解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内容清晰简洁地点出了未来一年教育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面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重点,代表委员们一一给出对策。
“从目前各省推进高职分类考试的实践情况看,各地的运行机制、考核内容和招生方式还不平衡,职业教育专门性考试制度的类型特征还不够彰显,社会对‘职教高考’还未形成共识。”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王红军说,为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职教高考”亟待全国统一。为此,他建议加快制定推行全国统一的“职教高考”实施方案,在梳理总结各省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出台招考方面的政策性文件,为推进全国“职教高考”的改革定标定向。
“作为地方大学校长,我非常关心‘双一流’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乔旭聚焦“双一流”遴选机制,提出了自己的提案。他认为,“双一流”遴选标准对高校发展有较强引领作用,而“一流学科”遴选差异化路径不清晰等问题导致占全国高校总数96%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入选一流学科数量过少,一定程度制约了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他建议,制定一流学科差异化遴选评价标准和实行动态调整淘汰机制,将省级高水平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接轨,并逐步淡化“双一流”身份,避免高校在学科定位方向上的同质化,促进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化发展,更好与地方经济“接轨”。
“高质量的人才谁来培养?”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就这个话题提出“构建孕育‘大先生’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议。他表示,“大先生”是人格、品德、学业上的表率,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此,他建议要从顶层设计上给予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更多支持,取消高校职称评审指标限制和岗位聘任年龄限制等,鼓励教师心无旁骛向“大先生”目标奋进。
多元培养:
因材施教让人才“百花齐放”
当前,我国正处在进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刻,空前需要高质量人才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
追求优质均衡,既要扎实减负增效,也要看到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在课堂上“吃不饱”的现状。“要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给予他们提前毕业、升学的弹性政策,设置个性化、跨学段贯通式的培育路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李鸿彬表示,在保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应探索招录拔尖人才苗子的支持性政策,在培育条件较完善的学校开设适合其发展的学术性高、融合性强、实践性优的课程体系,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为国家培养一流科学家和战略科技人才。
“高校新工科建设热度很高,普通高中也应加强工程教育,构建工程引领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指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工程教育还未得到重视,普通高中学生整体未接受系统的工程课程教育,缺少工程兴趣、习惯和素养,制约了我国工程教育水平提升。为此,他建议,引导高中学生树立科技报国情怀,并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框架内探索建立工程教育课程的基本体系,研制课程标准开发配套教材,形成可示范推广的课程资源包。此外,还要推动工程教育课程实验,探索研制工程教育学习环境建设标准。
“五育并举”,体育是重要一环。今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施大宁就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前高校和社会相互融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与国民教育培养体系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施大宁认为,应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体教融合、责任明确、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青少年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系,一体化设计、推进各类体育赛事,并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此外,要让普通中小学校成为发现、挖掘和培育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完成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养成、基础技能培养等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