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她是省首批特级教师,多篇教案入选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案选,她的教育方法和敬业精神影响了一大批师生——
倾尽一生坚守教育梦
■通讯员 王卉 蕾红 见习记者 王小亮
2月12日凌晨2点40分,扬州市东关小学退休教师、省首批特级教师徐宝娣与世长辞,享年94岁。“建设高楼大厦的墙基时要把每一块砖摆正”,这是徐宝娣生前说得最多的话,也是她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自1950年参加工作,她把所有的智慧、精力、心血倾注于学生身上。由于突出表现,她于1978年被评为省首批特级教师,还先后获评省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
没有子女,
她把所有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年近八旬的游克莲向记者说起恩师徐宝娣时,潸然泪下。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她没能送徐老师最后一程,内心充满遗憾。游克莲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但徐老师从来不把她当残疾人看待,总是鼓励她和同学一起活动,融入正常的班级生活。平日里,徐老师不断为她创造机会,推荐她去当时的人民剧场唱歌,参加江苏省普通话比赛……周末到了,徐老师常常带她和同学们去瘦西湖游玩,乘坐游船时,为了确保安全,徐老师总是让她坐在身旁。“正因为有了徐老师的关爱,我从没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游克莲说,在徐宝娣的引领下,她读完高中参加工作后,又取得了大专文凭。
有的同学家庭困难,她帮着减免学费,买棉裤过冬;有的孩子衣服破了,她帮着缝补……徐宝娣终身未嫁,没有自己的子女,但她把所有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凡是在徐宝娣班上读过书的孩子,没有一个不感受到她的爱护。
班上曾有个孩子叫顾由山,父母均在外地工作,他跟着80岁的祖母一起生活,日子过得没有条理,甚至不理发、不洗澡,性格也有点孤僻。但徐老师始终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有一次,她发现顾由山整张脸连到耳根都是通红的,精神也不大好,便赶紧把他带到医院。得知孩子患了肺炎,她多次陪护他去医院治疗,叮嘱他按时服药。慢慢地,顾由山变得开朗、活泼了,学习成绩也不断提升。
创新教学,
让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
说到徐宝娣老师,1979年入学的谭晓峰言语间满是感激。他和他的五叔都是徐老师的学生,在叔侄俩心中,徐宝娣是一位了不起的语文老师,她的教育方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徐宝娣总是鼓励学生要多阅读、多积累。面对看“小人书”的学生,她从不批评,而是告诉他们如何从不同的书籍中汲取养分。“她还推荐我们看《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引导我们去读、去想、去讲。”谭晓峰说,徐宝娣的课堂里,装满了他的快乐童年。在徐老师的指导下,他还养过兔子,种过向日葵,研究过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识字率,徐老师常常备课到半夜。谭晓峰记得,有一次教孩子们学习反义词,诸如“黑白”“长短”。为了让孩子们记得牢,徐老师编了顺口溜:旧中国“黑白颠倒”,新中国“黑白分明”,孩子们的父母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化。还有一回,学习“讨厌”的“厌”字时,她说,犬就是狗,狗跑到厂里面去,汪汪叫个不停,影响了工厂的生产,是不是很讨厌呀?这样的创新教学,让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语文课。
不忘初心,
始终珍视三尺讲台
1978年,徐宝娣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她撰写的《王二小》等教案入选全国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案选,她的教育理念对一代代东关教师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退休后,徐宝娣仍关心关注着学校的发展,经常到学校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讨会,为青年教师传经送宝。
第32个教师节时,徐宝娣曾带着一群头发花白的“学生”重返东关小学课堂,共同唱起了校歌,当时的场景至今仍留在该校师生的脑海中。她生前的教诲也在大家心中定格成永恒:“在任何时候,我从来不讲学生有什么缺点,在任何时候,不比较孩子的美丑、长短,因为这样的比较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一生耕耘倾心教坛育桃李芬芳,四季辉映至善学园泽扬城子弟。”东关小学校长唐开权说,徐宝娣是东关教育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名师,也是东关小学每一位教师学习的楷模,“学校将建设‘一代师表——徐宝娣老师纪念室’,铭记和学习徐宝娣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