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赋能,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全要素赋能,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南通市城中小学 沈蓉

聚焦“减什么”“如何减”,南通市城中小学秉持“和实”校训精神,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出发,优化课程、课堂、队伍建设,赋能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

课程赋能,让学生立于课程中央

我校的“延时课程”开发强调倾听“学生声音”。我们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尽量还原“延时”时段学生校外生活原貌,构建了“2+2+1”素质拓展课程体系。我们整合社会资源,开发以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锻炼为主的校本课程;挖掘自身潜能,开发“主题大单元活动”为主的级本课程;沟通家校,开发以家长志愿者为主体的班本课程,形成了校本、级本、班本“三级课程”。一个学期内,两个月的校本课程学习、两个月的级本课程学习和一个月的班本课程学习,各有侧重,相互支撑,着力引领学生寻得生活之根,获得兴趣之源。

课程内容选择凸显学生兴趣。我们提供多类型课程,保证全体学生每个学期至少能学习两项他们感兴趣的体育、艺术技能,如低年级的五子棋、棒球、魔方和戏剧表演等,趣味性强、入门容易,且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课程实施方式突出具身活动。我们把丰富儿童的学习经历、扩展儿童的切身经验作为课程取向,如三年级的合唱团课程、四年级的排笛课程、五年级的篮球课程、六年级的形体课程,均是所有学生参与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再如级本课程“银杏节”主题大单元活动,每个年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赏、读、唱、画、研,经历全学科学习,在兴味盎然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课程发展空间强调多元立体。我校将社会场馆、周边社区、学生家庭、网络空间等资源有机融合,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发展空间。如与环濠河21家博物馆合作开发的场馆课程,具有情境性、专业性、广博性等特点,易于生发学生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得到了学生的追捧。

教学赋能,让学生立于课堂中央

我们的课堂教学理念体现了两个“翻转”,让“教”为“学”服务,让“教室”变成“学堂”。

教学设计流程:作业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我们认为,作业不仅仅是“课后的巩固练习”“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地位,是学生完整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失的环节。我们一方面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备课组集体研究作业设计,力求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点、学科知识运用点、教材体系的延伸点上发力,将一项完整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分配到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之中;另一方面,提出“分层设计作业群”的行动理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基础性和拓展性的结合、个性与弹性的结合。同时通过控制作业总量、规范作业公示、精准指导答疑、教学常规检查等手段,建立全程可控的作业管理链条,确保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

教学活动流程:学生预学先于教师教学。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推行课前“预学单”引导学生自主先学、课中“导学单”倡导小组合作学、课后“延学单”鼓励拓展学。

队伍赋能,让学生立于校园中央

“双减”政策能否落细落实,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准、业务素质“说了算”。我校以“双师”建设为抓手,让学生立于校园中央,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做“经师”,也做“人师”。师能高超者为经师,师德高尚者为人师。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双师”。提出“育人先育心”的观念,我们把“学科心育”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增长点,通过与南通大学心理学院的项目合作,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心理辅导教师团队。

做“学科教师”,也做“全科教师”。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做优秀的“学科教师”,还要做合格的“全科教师”。我们着力全科教师校本培养,推行跨学科、跨时空的教研活动,团队协作,形成优课资源。同时,尝试打破时空界限,构建“线上+线下”双师课堂,实现跨区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做学生的老师,也让学生成为“老师”。在“和实学堂”里,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学生也要努力成为“小先生”。“大先生”与“小先生”共同构筑学校“双师”课程、“双师”课堂。如高年级的“小先生”走进低年级延时服务课堂,开展“教包书皮与学包书皮”混龄学习活动;再如开展“‘小先生’开讲”活动,“小先生”在“大先生”的指导下发布思维秀视频,同龄人在聆听中收获、提高。

“双减”减的是学业负担,增的是生命活力;减的是教育内卷,增的是智慧生成;减的是家长焦虑,增的是儿童生长。让学生自信自由自主地站在课程的中央、课堂的中央、校园的中央,是学校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