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大力实施“彭城三好”工程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攀升
■徐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石启红
2021年,徐州市持续建学校、招教师、抓整治、提质量、促均衡,新投入使用中小学、幼儿园116所,新招聘教师7159人。契合“双减”新政落地,我市大力实施“彭城三好”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攀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实施“彭城好课堂”建设工程
守牢质量提升主阵地
围绕好课堂定标准。树立学生“听得懂、记得牢、做得好”才是好课堂的评价标准,建立“立足学情、发展思维、融入思政、培育素养”4个维度评价指标,引导教师把精力和心血倾注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质量。围绕好课堂建体系。树立“六精理念”,引导学校精准分析、精准定位、精准教学、精准补弱、精准服务、精准评价;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开展“读课标、说教材、研习题、做课例”四项行动;实施全员教研能力提升项目,组织国家、省、市培训项目93个,参训教师10万人次;加强市县教研机构能力建设,建立教研员考核退出机制,选优配齐配强教研员队伍,提升教研指导水平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围绕好课堂促均衡。实施“县域质量振兴行动”,组织“质量提升千校行”,对县区普通高中开展全学科诊断式督导,对170所质量薄弱学校拉网式视导,40多名省内专家、200多名教研员推门听课2万余节。2021年,我市高考2万多名学生实现“上大学、上好大学”,1万多名学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高职院校,1.5万名中职毕业生升入大专院校,2728名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努力帮每个孩子谋个好前程。
实施“彭城好老师”培养工程
激活质量提升主力军
重评价崇德尚能。在中小学毕业年级开展“心中的恩师”评选,实现“师德高与低、学生说了算”,3年选出“心中的恩师”7461人,在此基础上遴选“彭城恩师”680人;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破除“五唯”痼疾,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实绩,打造师德师能双过硬的队伍。多渠道引才育才。面向全国招补编制教师4798人、政府购买服务2361人。实施“青年良师、带头优师、领军名师”三师工程,我市新增29名正高级教师、40名特级教师,居全省前列。全方位保障护航。制定《尊师重教十项政策措施》《“初心坚守”最美乡村教师褒奖实施办法》等政策,维护教师权益,提升教师待遇,引导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
实施“彭城好爸妈”成长工程
汇凝质量提升新动能
营造家校共育浓厚氛围。出台《“彭城好爸妈”成长工程实施意见》,建立家庭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与徐州报业集团联合打造“彭城好爸妈”大课堂官方学习平台,精选优质社会家教课程资源。全市150万家长参与学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批示推广。探索家长“持证上岗”。对每年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家长颁发“彭城好爸妈”课程结业证,对连续3年获得结业证的颁发学习型家长荣誉证,对教育子女成效突出的家庭,授予“科学家教示范岗”称号。2021年,我市有6万多名家长获得结业证书。深化“一表五清两制”关爱行动。开展“千校万师进家庭”家访活动,全覆盖摸排五类特殊学生群体,即单亲家庭或长期留守学生、有先天性疾病或体质异常学生、存在精神或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特困或随迁学生、家庭期望高或学习压力大的学生。“一人一表”建立档案,推行成长“导师制”“伙伴制”,实现精准化心理健康筛查预警和危机干预,有效预防和压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新的一年,我们将稳步实施“三步走”计划:2022年,确保“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任务平稳完成,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攀升;2023年,补齐教育资源供给短板,形成平稳的资源退补机制;2025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学在徐州”教育品牌产生积极影响,为建设教育强省贡献徐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