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不妨三步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课堂教学改革不妨三步走

■杨帆

许多学校都在尝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课改并不能指望一蹴而就,笔者以为必须一步一个台阶拾级而上,稳步前进,方能取得实效。

第一步:打造“学本课堂”。这是推进课改的基础阶段。即课堂必须树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包括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组织学生当堂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讨,组织学生上台展示等。总之,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绝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师一直讲授、学生专注聆听”的陈旧教学方式。笔者发现,学生一般连续听教师讲5分钟以上就会觉得疲劳,容易出现开小差、打瞌睡的情况。即使有的学生高度自律,强打精神听课,效果也不会有多好,而且“听懂了”和“会运用”之间仍然隔着万水千山。因为学习必须要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融入他们的认知系统。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没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具有“个人意义”的领悟,教师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都将成为学生的“身外之物”,结果就是“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

第二步: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很多教师都明白“学本课堂”的重要性,也都试图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不少教师一旦引导学生讨论、训练、展示之后,就会发现教学时间不够用了。这样多次尝试后,教学进度越来越慢,于是教师们逐渐失去耐心,转而又开始“抱住讲授、加快进度”。这是一些学校课改难以深入推进的主要原因。

是不是推行“以学生为本”就一定会拖慢教学进度?当然不是这样。问题还是出在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上。

这些教师在组织学生训练、讨论、展示之后,即使明知所教知识并不深奥,即使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所学知识已经理解,但是由于他们早已习惯于满堂灌式的讲课方式,总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不放心,担心还会有不少学生不懂,于是对学生已经自学过、研讨过、展示过的内容仍要再讲一遍才能安心,尤其喜欢喋喋不休地强调知识点中容易“犯错的地方”,要求学生重视。大部分学生在已经理解的情况下,不得不再聆听一遍教师的讲解,有的还是啰嗦拖沓的“反复强调”,于是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流失了。

而高明的教师,敢于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学生当堂自学、训练、研讨过程中,通过走动、巡察早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了然于胸,对于所讲知识点中哪个环节学生容易出错也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或直接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或只用简洁的语言对容易出错的地方作简要点拨,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这样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自然都得到了保证。

第三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仅仅保证“以学生为本”还不行,还必须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没有思维训练的课堂,是浮浅的课堂;学生思维不活跃的课堂,也是学习效益不高的课堂。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等,它们是学生未来成长为“问题解决者”的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富有思维训练价值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训练;设置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思考、研讨的过程中,通过变式训练、拓展训练等方式,逐步增加问题的思维含量,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将课堂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鼓励学生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这样的课堂,洋溢着思维的火花和收获的欢乐,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学,通过学习促进思维,通过思维深化学习,从而达到学思融通、畅享快乐的课堂学习理想境界。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最好不要用过于具体的步骤、范式来“规范路线”。“规范”越多,越束缚教师的手脚,越让教师们不知该如何下手。我们只需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教学的核心要求融入课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系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