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永远的追梦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做一个永远的追梦人

■韦存和

从1983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已在校园度过了39个春秋,如今,我的教师生涯开始了倒计时。有人问我,这一辈子只当教师,你觉得亏吗?是啊,从世俗的眼光来说,我如果抓住一些机会,也许会比现在“有前途”。可是,我觉得不亏!做教师,虽然不是我最初的梦想,却是我今生最高的追求。在教育之路上,我愿做一个永远的追梦人!

善待每一个孩子

许多道理不是一下子能够明白的。起初的我,高中毕业刚一年,17周岁,骑一辆旧自行车,到离家3里外的太兴联中做一个“合同老师”。那是1983年5月,初夏,一片葱茏。彼时我所担心的只是怕镇不住那些年龄、个头与我差不多的毛孩子。

我在课堂上下足了功夫 ,把课堂每个环节的时间精确到分钟。我鼓励学生养成大胆提问的习惯,班上的问题簿上写满了学生的问题和我的解答。我很少布置作业,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遥遥领先,甚至有一年中考班级语文均分超过当时的县中10多分。

3年前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在小学任教的朋友的电话,说是我20多年前的学生韦龙贵要来看望我。看到高出我一头、英姿勃发的龙贵,我感慨万千,往事一瞬间涌上心头。龙贵是1993年毕业的,我教他的时候,他的个头在班上最小,可每天都会 “创造性”地闹出各种不同的事来,投诉他的学生“络绎不绝”。我找他谈心,他也会诚恳地承认错误,可是一转脸依然我行我素,让我很头疼。后来他父亲专门到学校找我,拜托我对孩子严加管教。他说这孩子“不识惯”(不懂别人对他的宽容与疼爱),还告诉我他自己身体不行了,医生说熬不过那个冬天了,并叮嘱我不要把这情况告诉龙贵。听到这,我的眼泪溢满眼眶。既然说服教育打动不了他,那么我就决定用最笨的方法,每天盯着他,让他渐渐安静下来。看着课堂上有些蔫的龙贵,我心里也很不忍,但是我没有更好的办法。就这样盯了两年,我把他盯进了大丰高级中学,后来他一举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20多年后,龙贵已经成为中海油旗下某研究所所长,他自己的孩子也上了初中。他找到我,专程表达藏在心里多年的谢意与歉意,而这时我才第一次告诉他,他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我教书这么多年,学生中不乏考上北大、人大这样名校的,但也有很多在学习上遇到各种困难的孩子。我常常想起那个像女生一样腼腆的小男孩,他姓刘,背不出任何一篇课文,连周郎赤壁的“周”都要写成框下面一个“古”。我教他初一那年,他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可是我没有剥夺他的快乐。他是那么的乖巧可爱,总是笑眯眯地问老师好,上课时总是无畏地举起他的小手。只要你不把孩子定位成一个考试机器,孩子就会表现出他可爱的地方。去年他给我打电话问我还记不记得他,他说他准备当兵去……还有一个叫晓凤(化名)的女孩,嘴唇做过缝合手术,说话时会抖动,写字也很困难,作业通常只是写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考试时不知道是用怎样的毅力才把试卷做完的。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早读时会很兴奋地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昨天……我……读到吴用……他们……抢了……生辰纲。”这时,我除了叫好称赞,还能说什么呢?犹记得,我们第一次特级教师考核是在暑假里,班主任在群里发了让学生参与投票的通知,这个孩子很快就赶到学校,笑意烂漫,只为给我投上一张满意票……

很喜欢刚升入高一的学生陈梓晗写在《语文报》上的文字:“有这样眼中有光、心中有温情的语文老师,又怎能让我不喜欢语文,不喜欢用文字编织属于自己的梦和故事?”我觉得心中有温情,善待每个学生,是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良知,须臾不可或缺。

留一份诗情给教育

教育的诗和远方是需要我们不懈求索的。当最初的血气方刚渐渐让位于对教育的理性追求后,教育科研让我触摸到教育的魂与一个教师真正的尊严,也让我感受到教育不断探求和传递真理的意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是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似乎成了“痼疾”。2003年秋学期,我来到大丰实验初中的第二年,带着刚成立的语文教研组,到同城的四中听了一节作文指导课。在大家兴致勃勃品味着这节课时,一个疑问却浮上了我的脑海,能不能靠着一节节这样的好课解决作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碎片化、套路化和低效化。我把这个思考和大家交流之后,引发大家的共鸣。我们都意识到,只有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和序列化是中央教科所那些大专家都没有解决得了的问题,我们能行吗?

我觉得不管能不能行,行动起来再说。我请3个备课组长先设计出本组的作文教学序列。可是过了几个月,大家告诉我,他们的设计无法进行,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本年级的作文教学定位是什么。由此我们发现,专家们设计的作文教学序列之所以无法在实际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是因为他们把初中三年看作了铁板一块,忽视了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特点。所以得找到那个让学生作文能力进阶发展的支撑性概念,我们的探究才能继续下去。

感谢2010年的那个暑假,在美丽的凤凰古城,湘西的一群朋友陪我夜游沱江。波光粼粼,灯火交映,沱江的夜景异常美妙。可我的眼光最终落在了沱江里那些朴实方正的石头上。它们静卧江中,把没有水上漂功夫,不会凌波微步的边城百姓和游客们从此岸送到彼岸。在石头上悠闲地跨步,我忽然想到,这不正像我们达成作文教学目标的过程吗?把孩子们送到作文教学的“诗和远方”,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也并非无路可走。以初中作文教学为例,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孩子们的知识积累、写作素养和发展诉求都处在动态的变化中,我们需要找到分阶段落实作文整体教学目标的支撑点。凭借这样的支撑点,孩子们的发展才可以持续,可以递进,可以跳跃。而这一切均有其规律可循,否则难免望洋兴叹,甚至会“失足落水”。

当然,我深知,作文教学不是在平面上行走,它朝向前方也朝向高处。既然我们要建立的训练系统是拾级而上的,那么这个支撑点就叫做“层级”吧!

2011年5月,我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促进高效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作文能力发展层级”这一概念,并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心灵成长”为主线,逐步确立起初中三年的作文训练层级:七年级为认知性层级,八年级为体验性层级,九年级为感悟性层级。各层级的训练内容相互联系,螺旋上升,从而建立起教学目标分阶段落实、学生作文能力渐进式发展的较为科学的作文教学支架。

后来我们在层级的基础上又确立了若干模块,并形成了50多个微点的初中作文教学谱系。2017年前后,我们的实践探索获得江苏省教育改革成果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得苏派作文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2020年那个因为疫情肆虐而变得漫长的寒假,我和我的团队编写的44万字的《初中“层级·微点”作文教程》经首都师范大学审稿后正式出版,受到全国语文同行的欢迎。以此升华形成的“初中生进阶写作”教学成果,经过盐城和省内外数十所学校的验证推广,成效显著,得到成尚荣先生等专家的充分肯定。

让管理多一点创意

2021年9月,根据地方上政策,我到龄正式“让出”了学校的管理岗位。我觉得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挖掘教师的潜力,让他们在奉献与奋斗中成长起来。要让老师们在工作中奔跑起来,需要追求动态的平衡、和谐的共进。我记得2011年中考之后,学校有一个班级和一个学科情况不是很好。暑假里召开初三质量分析暨庆功会,相关班主任和备课组长没有被通知到。当时那位刚调来两年的年轻班主任感觉受了很大的委屈,怒气冲冲地找我交换意见。我肯定了他工作的付出,也指出了他班级管理目标不够明确、措施落实不够有力等问题,并且恳切地要求他留在初三再干一年,重整河山。他果然不负所望,在第二年做出了一番成绩,后来成为我校一位优秀的教学骨干。

各类学校的规模、构成不一样,管理模式自然不能一成不变。比如我工作了差不多10年的太兴联中才五六个班,不到20位老师。学校虽小,教学质量一直在盐城名列前茅。在这样的单位工作,比较轻松舒畅。主持联中工作时我主要采用情感管理的方式,许多事情都亲力亲为。那时学生到校上晚自习,为防止发生安全问题,我曾经开着小轻骑把施教区里几个村的大大小小桥梁都亲自走了一遍。当时太兴村二组有座小桥,中间有一个窟窿,十分危险。我立即把情况报告给村里,村里很快就将桥修好,确保了家长和孩子夜间行路的安全。

到大丰实验初中这20年,我觉得“文化化人”的作用更加明显。学校正常维持在3000名学生的规模,严格的制度化管理理所当然,但是如果把制度化管理窄化到常规扣分上,学校的管理会永远停留在低层次的压服式、他律式被动层面,对师生的发展终究是不利的。我在担任大丰实验初中校办主任和副校长的过程中,在几任校长尤其是奚志宏校长的支持帮助下,大胆提出“让每一名师生都畅享成功的乐趣”的办学宗旨。我们所倡导的成功不是考试成绩,而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以一颗积极的心去开出美丽的花,摘取心中希望的果。学生的成功以我首倡的“创星争先”活动作为载体,在“确立调适多元目标——向目标发起挑战——目标达成评议——反馈完成情况”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稳稳的美美的。而教师的成功是以优秀教师团队的形成为标志。我们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以各项教育教学的研讨、探究为抓手,以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行团队建设。目前大丰区初中的几个名师工作室均在我校,我们先后主持申报并完成了多项省、市重点课题以及大丰区也是盐城市初中层面第一个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我们申报的盐城市第一个初中语文学科示范中心也获得批准。

我常常想,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平凡与不平凡,有人说,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一种不平凡。教育工作要我们立德树人,注定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是我们每天从事的也许是琐碎得一地鸡毛的平凡小事。不知道走过20年、30年,甚至40年的成长岁月后,我们的生命里是否还保有温情保有爱保有奋斗不息的动力。其实教育智慧就生长在这些土壤之上,你真的不必太过着急!且让我们做一个教育的追梦人,一直向前吧!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阅读推广中心兼职副主任,盐城市领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现任教于大丰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