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为“先锋”,领登“高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1月11日-13日,省师干训中心分赴无锡、扬州和淮安开展“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调研视导,以集中反馈、当场点评和一线访谈等方式再推项目建设——

率为“先锋”,领登“高峰”

■本报记者 王丽

2019年7月,省教育厅启动“四有”好教师团队项目建设。这一首创式引领性项目推进至今,取得怎样进展和成效?同时,各地各校、团队及领衔人遇到什么困难,对今后工作有哪些想法和建议?继2021年10月终期考核两个月后,1月11日—13日,省师干训中心又分组深入相关设区市,对“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情况开展全面调研视导。

“这是一次过程性督导,我们用‘对话’方式视导交流,期望更扎实地推进项目建设。”调研起始,省师干训中心副主任季春梅开宗明义。记者随队采访发现,每个视导组配备3名专家,除座谈听取集中反馈并逐一点评回复外,还走访3所教师发展学院和6所建设单位,观摩教研活动、访谈团队领衔人和一线教师,为后续建设定调明向。

团队研修,

担当教师发展“先锋队”

季春梅用“四级联动”和“四方协同”概括项目推进方式和进展。她介绍说,“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全省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适切的“培养基”,激发出教师的发展内驱力,推进了领衔人校长的“研培创用”一体化。截至目前,一期共评出省级项目75个,市(县、区)项目400余个,校级项目千余个。

此次视导反馈情况表明,各设区市教育部门系统规划、设计方案,集聚资源、专业支持,分批立项、重点培育,基本构建了推进策略。作为教师发展专职机构,各地教师发展学院聚焦“主责主业”,把握“团队发展”关键词,推动本地“四有”好教师团队成为教师发展的“先锋队”和“尖刀连”。

苏州市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构建市、县两级框架推进项目建设。该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唐爱民介绍说,他们以师德为先,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课堂、课程、课题“三课”意识,注重反哺辐射。此外,“通联高校,寻求高位引领”。

南京市多级联动、分层推动,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建设模式,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其中,2020年和2021年分别安排140万元和255万元。

“我们长程规划项目建设,每学期抓住一个关键节点有序推动。”淮安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黄艳梅说,今年上半年将举办首届淮安教师发展论坛暨“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推进会,下半年拟举行5场团队建设现场会,目前已举办两场。

扬州市以“师德”“师能”双轮驱动好教师团队建设。该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陈士文说,他们同步开展两个“百千万”活动,即,百校师德建设工作经验展示、千则“扬州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宣讲和万名教师“协同育人”家庭走访;百名校长“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千名骨干教师课堂风采展示和万名青年教师“启航争优”行动,为地区教育高品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位设区市教师发展学院负责人表示,以项目建制和专项保障推动教师教育,不仅为区域教师培育提供了新抓手,还开启了育人模式优化的新探索,为新时代新教师“画像”“立标”。

视导专家、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马斌在回顾立项初衷后,用“纯度、力度、深度”3个词揭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与一般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同。即,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增量创新,立足于学科融合,为教师成为“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提供路径。

视导专家、省师干训中心副主任徐伯钧对文件重做解读和阐释。他强调,“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重在“研修”。视导专家、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陈秋苹肯定了相关地区和学校的做法和经验,同时提请思考:如何精准把握教师发展需求、加快布局团队建设、将项目打造成助力教师发展的开放式平台。

聚焦“真题”,

探索推进“综合育人”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命题,语文学科分析文章说理艺术,历史学科以唯物史观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了解,政治学科提升学生对认识论的系统把握……无锡市第一中学“融合·求进”好教师团队努力打造跨界课堂,实现育人理念转型。

“双减”落地后,如何对接并引领学生课后服务成长需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每学期开设4课时“儿童电影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教师们在课程设计和研制中共研共长。

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围绕“遇见美好、成就幸福”办学理念,丰富“三色花开,幸福启航”内涵,为学生聘任适应个体成长的“幸福成长导师”,构建体健、智广、德美和心强等校本特色课程,推动“五育”融合。

无锡、淮阴和扬州3所学校的探索实践,既是本次调研视导学校展示的鲜活案例,也是当前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进而提升为融合育人的校本表达。

徐伯钧点评提出,期望省、市、校各级团队紧贴教育教学实践破解难题,在“师德师风、团队文化和示范辐射”3个建设重点上寻求突破。视导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邵泽斌认为,“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要解决“切己”难题,比如,化解教师职业倦怠,“双减”后的作业变革,以家校合作打造最美好教育等,“如此方能突破单兵作战局限,从而达成任务目标、提升专业成长,完成育人使命。”

本次视导中,13个设区市各遴选两所学校接受现场调研访谈。盐城市亭湖新区实验小学家校合作由“大包大揽”到“敢于分责”再到“合作共生”;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从各学科骨干教师中遴选1人组成12人科创团队,围绕“三新”研究课程融合和课堂创新……26所学校每校介绍仅三五分钟,但与会者从中均能感受到各项目的高站位与深立意,并与省级项目构想、专家评议形成实践呼应,令人受益匪浅。

争做“三范”,

走快更要走远

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建设“乐学育人”好教师团队,校长张明霞提炼为“立教师团队精神之‘志’,育教师团队研究之‘智’,树教师团队引领之‘帜’”。“锡师附小梳理的志、智、帜3字,既是个性表达,也与我省‘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目标对应。”季春梅表示,“帜”字形象体现出项目建设的要旨。

视导专家、《江苏教育》原主编张俊平进一步指出,作为百年名校,锡师附小“可做更多探索”。他认为,首批立项学校应做全省1万多所学校的标杆,回到原点思考团队建设“基于什么”,从培养一个团队到影响一群人,再到培养一个个团队,凝练出团队文化,辐射影响更多学校。

“辐射引领”是本次视导专家们的高频词。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师德师风典范、教书育人示范、教研科研模范”是我省“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初心和要义,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团队跟随,群山并峙,方能打造江苏教育高峰。

部分地区和学校在展示和交流中,表达了对项目内涵、建设方向、推进策略以及实效呈现的困惑和诉求。比如,如何界定项目建设与学校其他教研工作,如何将项目建设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并葆有个性,期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苏北地区和学校及教师的高位支持等。

对此,各组专家分别予以廓清、界定和回应。专家们指出,当前各级项目团队尚需进一步克服路径依赖,进一步推动实践走向深度,进一步推动思路走向开阔,让教师这个具有“先天使命感”的职业焕发出应有光彩。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张卫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塑造榜样。我省“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这一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师发展机构主管、中小学校主建、师范生培养院校参与的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研修项目,旨在通过破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难点、热点,将团队成员培养成“三范”,进而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四有”好教师。“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必将有力促进我省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