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风发奋进新征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一年一度,江苏“两会时间”开启。1月19日至23日,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省教育战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凝智聚力,积极建言献策——

意气风发奋进新征程

■本报记者 王琼 王玭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新起点上,如何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两会”期间,教育界代表委员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把脉江苏教育,为我省教育发展凝智聚力、建言献策,意气风发奋进新征程。

有温度、有质量

工作报告鼓舞人心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件件民生实事……过去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全省上下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倪春玲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成绩总结有温度、有质量,目标定位有方向,“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1年,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持续增加等多项任务有序推进,每一项都在回应百姓关切”。

省人大代表、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赵建春介绍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聚焦‘高精尖缺’,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引进各类高端人才,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这令人十分振奋。”

“‘压舱石’,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稳定器’,稳中求进,报告中既有年度任务也有长远目标;‘强引擎’,目标任务具有前瞻新、创造性。”省人大代表、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以此概括听完《政府工作报告》的感受。他表示,《政府工作报告》鼓舞人心,深感高校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责无旁贷且任务重大。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校长管晓蓉表示,作为义务教育从业者,愿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担当作为,传递基层教育人的信心和力量,尽己所能,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省人大代表、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人感受到使命感与责任感。《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他表示,作为农业工程大学国际联盟理事长单位、国家智能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大学有着农机发展的专业优势,在推动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助力乡村振兴上理应有所作为。

新发展、新使命

积极响应目标任务

今年我省将安排12类50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新形势、新使命、新担当,代表委员们结合教育工作实际,积极为重点目标任务建言献策。

“高校是人才集聚地,在基础理论研究、科技研发等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省政协委员、南京审计大学校长刘旺洪认为,高校要顺应省委省政府“创新”高峰攀登计划,主动服务相关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打牢江苏产业核心基础,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构建、实现高峰领域的人才集聚,为高峰中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提供保障,真正实现企业、产业和科研、人才培养的协同贯通。

“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任,我们将为乡村振兴贡献我们的力量。”省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长青表示,“作为一所医科大学,我们将坚持‘顶天立地’,服务好国家战略与百姓所需,既抓好重大科技创新,解决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同时也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人民情怀,为农村培养和输送更加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中。”

“一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国家战略发展培养好‘强基计划’人才;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依靠数字平台技术,以评价方式改革为杠杆,大力推进五育并举的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三是发挥好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自身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省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中学校长、党委书记陈青表示,徐州一中作为全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学校,将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精准提供高质量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针对广大群众反映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省政协委员、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刘毓航提出了逐步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建议:“实行免费的学前三年教育,应明确政府的首要职责,在实施过程中,政府财政投入是切实落实免费学前三年教育的物质基础,要确立中央财政投入和调控为主,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逐年推进的策略。”

减作业、减培训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回首2021年,“双减”无疑是热度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改革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抓好‘双减’”。

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史曙生调研发现,我省中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服务质量仍有待提升。“我的提案从解决体育教师编制、加大体育资源供给和校外有资质机构进校园等方面出发,建议增加校园体育公共服务,助力‘双减’政策下的中小学提升体育服务质量。”

“双减”怎样才能真正“减下来”?在减的同时如何确保学生学足学好?省政协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校长戚韵东认为,“双减”应减在实处、减出成效。“‘双减’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各方面的不断努力与完善。学校要针对自身情况,做好课后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引导学生在课后完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任务的达成和个性的自主成长。”为此,琅琊路小学设计了101个可供选择的个性项目,其中包括学生自己当小社长的60个小主人创行社项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与此同时,该校以作业改革为主要抓手,提出了“不一样的一小时”设计策略,以作业研究的多样化、班级日志的互动性以及自主作业的三步走等举措,持之以恒地推进作业整体改革。“家长对学校、对教师,对‘双减’的信任度正在逐步提升。”

省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李向东建议,加强大中小学联动,引进大学资源,助力中小学“双减”发挥更大实效。“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协调下,可组建一批大中小学区域联盟,鼓励大学定期培训中小学教师,邀请大学学者走进中小学开设讲座,大中小学教师共同设计学生课外活动,让更多中小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参观、访问,让更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有机会接触到一流科研。”

省政协委员、南通市教育局局长郭毅浩认为,家长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有四个需求,即学业提优、学业补差、兴趣特长发展和托管服务。他表示,“双减”之后,诸多工作需要学校接管,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可以提供兴趣特长培养服务,但是学科类学习要更好、更多地回归校园。“所以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来讲,学校的工作要做得更细、更周全、更精准、更科学、更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