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数九消寒待春来
■钟芳
冬至一过便是数九寒天,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荆楚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开始,每九天算成一段,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后,就到了来年春分,冰雪融化、草长莺飞了。
在古代,人们如何度过漫长而又寂寞的寒冬呢?聪明的古人发明了消寒图,通过数九、写九和画九等习俗,把萧索的冬天过得雅致有趣。
据史籍记载和各地民俗志书所见,全国各地都有数九之说,只是说法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对冬去春来、季节交替和生活耕作情景的描绘。最早见于典籍的《九九歌》是明代谢肇浙著的《五杂俎》:“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兴趣盎然。
与《九九歌》相映成趣的,还有民间广为流传的《九九消寒图》。每年冬至前,家家都要忙的一件事就是绘制一张消寒图,贴于自己家中的墙上,或赠给亲朋好友。消寒图形式主要有文字版、画圈版和绘画版等多种,上下横竖9格,总数为81。冬至时节一天描写一笔,81天后一幅消寒图便诞生,相当于完成了一份过冬日志,非常有意义,以致“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南宋文天祥被捕后,元兵将其关押在大都(今北京)的监狱里。时值数九寒天,他身处四面透风的牢房,为了排遣胸中忧愤,在狱墙上画下了一株梅花,共有9枝,每枝9蕾。他每天将其中一蕾涂红,待到梅花涂遍之时,“九九”正好结束,借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文天祥的即兴创作,是我国最早的《九九消寒图》。
明代流行“画九”消寒。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刊刻的木版年画《九九消寒图》,图中央画一树瓶中梅花,枝桠横斜,簇放出81朵梅花,花瓶四周绘有一九至九九的气候和景物。人们可在花瓣上染色或记录每天风雪阴晴等变化。每天染色一个,染的时候有讲究,“上点阴,下点晴,左点雨,右点风,若是下雪点当中。”等到数九结束,再来看啊,一幅鲜艳欲滴的红梅图出现在面前,如一束静静擎举的火焰,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心中顿生温暖。
杨允孚《滦京杂咏》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那时的风俗,冬至日,深锁闺阁的女子在闺房的窗间贴一枝梅花,每日晨起化妆的时候顺便用胭脂画点一个圆圈,九九八十一个胭脂斑点画完之时,窗外早已是杏花吐蕊,多么美的意境。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9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9画(繁体),让大臣们每天在钩好的轮廓内填写一笔,9字填完,刚好81天,“数九天”正好数尽。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9字,寓意凛冬随着九九八十一天过去,暖春便会接踵而至,这比“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更诗情画意。
漫漫冬日,九九消寒。古人们是在一日一笔中,随着时光雅致地消磨着这段冰天雪地的日子。有了这样恬淡闲适的心态,不经意间,冬日灰暗的天空渐行渐远,万紫千红的春景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