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常识 重识教育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刷新常识 重识教育

——读《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有感

■孟兴国

《学力经济学:

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

[日]中室牧子 著

魏铀原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最初吸引我读这本书的是它的名字——《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身为教师,一直以来我思考和实践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本书将“学力”与“经济学”联系在一起,很新颖,我想要看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

书中的序言说:“大多数教育评论家、育儿专家的主张,都仅基于他们作为教育者的个人经验,并没有科学根据。”对此,我深以为然。从教20多年来,听了很多教育专家的报告,他们的思想观点、根据基本上都是“自圆其说”,即使有案例,也多是用“个例”来证明“普遍性道理”。

在第一章第一节“人人都是教育评论家”中,作者指出:“不可思议的是,一旦提到与教育相关的问题,就算是对教育一无所知的人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让我想到了“教育的专业性”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对教师的工作指手画脚?

我想,也许是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无论是谁说点什么甚至是错误的话,一时也不会把孩子“教育死”,但是要是对医生指手画脚,恐怕是会发生病人被“治死”的严重后果。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后果”并非是当下就能看到的。正因如此,敢于对教育指手画脚的非教育人士才敢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但《学力经济学:被数据推翻的教育准则》这本书,就是要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来为教育的专业性立论。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大规模的数据对教育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很多观点结论常让我耳目一新,甚至刷新了我的一些教育常识。

例如,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喜欢用“奖励”的手段引导孩子学习。如只有在考试成绩出来后,才会依据孩子所考的成绩奖励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会一时激发孩子的学习劲头,但是是否增进了孩子的学习力很难说。这本书用基于实验的大数据告诉你,如果你一直用这种“考出好成绩”的激励法促进孩子的学习,是长久不了的。

书中列举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莱尔倾注精力研究奖励和学习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弗莱尔将自己的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纽约和芝加哥进行,根据考试结果来决定是否给予孩子奖励;另一类是在达拉斯、华盛顿和休斯顿进行,根据孩子认真读书、完成作业、保证学校出勤等情况来给予奖励。前者称之为“输出型”奖励,也可称之为“结果性奖励”,即看到孩子的成绩之后才奖励;后者称之为“输入型”奖励,也可称之为“过程方法性奖励”,即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以促进孩子增强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奖励。实验结果证明“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学力的是对‘输入’进行奖励”。因为,在各种各样的“输入”中,奖励孩子们认真读书是提升学力较显著的方法,而在“输出”方面得到奖励的孩子们,学力几乎没有任何提升。因此,当教师或家长对孩子采取了“奖励”手段,却发现仍然没有提升孩子的学习力的时候,那一定是我们的“奖励导向”出现了问题。

再如,作为家长,如果把教育看成一项经济活动,那它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那么,比较初中、高中、大学本科到研究生为止各个阶段的收益率差异,分别从学前、小学开始“投资”,哪个收益率更高?本书通过芝加哥大学赫克曼教授的研究实验数据告诉人们,收益率更高的是从学前教育开始。在本书中,类似上述的刷新大多数人常识的案例还有很多。

该书的5个章节,分别围绕“别人成功的经验能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吗”“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不可行吗”“学习真的那么重要吗”“小班教学有效果吗”“何为良师”等主题,通过列举大量的、具有说服力的教育实验,以科学的实验数据为依据,刷新了我们日常对于教育准则的认识。

我认为,本书非常值得教师、家长好好读一读,不但可以让我们走出一些教育的误区,而且还可以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