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一颗成熟的童心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品读一颗成熟的童心

——读《我的教育故事》

■刘锋

《我的教育故事》

于永正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在阳光洒遍安静校园的午后,慢慢翻开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静读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先生的面孔渐渐清晰,仿佛还带着他经典的微笑行走在课堂上,行走在学生间,行走在每个追随的后辈的心中。静思默想,我在这些生动鲜活而又平白如水的故事中,品读到于老师那颗成熟的童心。

这是一颗慈爱善良之心。“上善若水”,于老师在《家访的故事》中引用夏丏尊先生的话说:教育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于老师把这种情爱之心,化为自己的慈爱善良之心。

于老师拥有一种经典的微微笑面孔,透过这张面孔,你能真切感受到于老师内心的慈爱和善良。在50年的教育生涯中,于老师把一个个学生的冷暖记在心上,始终关心“普通学生”和“有困难的学生”,始终关心每一个特殊学生的家庭,不仅为学生带来教导,还用自己的慈爱之心,惠及一个个家庭。

《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洗头》《想念贝贝》《他的脸上终于有了阳光》《家访的故事》《一句话的事》……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每一个学生的笑容,不都是于老师那颗慈爱善良之心盛开的花朵吗?只有对世界、对他人充满善良,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童心。因为慈爱善良,于老师更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才能想学生所想,理解和体谅学生。在《放学路上》里,于老师在和学生的聊天中陷入沉思,望着背着沉重书包的学生,他问自己:学生究竟要做哪些作业?做什么作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好处?于是他致力于把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多了一份精彩。

这是一颗智慧灵动之心。于老师的教育故事就是其教育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教育故事无不展现一颗成熟童心的智慧灵动。因为有童心,于老师的教学智慧贴近儿童,吸引儿童,尊重儿童。一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而在于老师的教育故事中,你很难看到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在刻意地教育他,这是因为于老师选择了与儿童的生活方式相似的教学方式,让儿童感到有趣,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猜猜我会说什么》记录了于老师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一课的过程。学生四次都和老师想的一样,完全猜中了老师的心思,两次“会心地笑了”到“再一次兴奋不已”再到“更兴奋了,甚至鼓起掌来”;《看谁写的和老师一样》中,于老师用猜和写的方式,让学生静心思考,深入浅出地理解林冲的“让”,在游戏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把阅读走向深入……每一次设计,每一个活动,于老师都贴近儿童,贴近儿童的生活。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一个教育者能够拥有这样的教育智慧,一定是拥有一颗不冺的童心。

这是一颗自然质朴之心。于老师讲述的就是最自然的教育故事,最质朴的教育生活,是在学校和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的事情,没有雕琢,没有假饰。透过故事,我真切感受到于老师对自然的热爱,对质朴的敬重。《钓鱼的故事》《大余乡中心小学纪行》《多看美的东西》……学生以最自然的方式生活、成长,于老师也用最自然的教导之法——“语文就是让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教儿童学语文都是很实在的事情,必须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作为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老师的教育语言也是如此质朴自然。于老师的生活同样如此。《病中吟》看得我落泪,一个这样的老人,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给人以温暖的教育,带给人美好和希望,如果不是那颗“自然之心”,真的很难做到。

“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如果说于永正老师拥有一颗不冺的童心,那这颗心也是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教育实践中炼成的充满“慈爱善良”“智慧灵动”“自然质朴”的成熟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