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的品质风韵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的品质风韵

■蔡明

蔡明在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生态语文工作室活动中执教写作观摩课

苏派名师在作文教学思想及风格特色上,核心价值观指向一致,呈现集群性的研究态势。他们普遍把写作教育指向学生生命的成长,提出了指向立人的写作思想。

江苏“语文三剑客”之一的严华银主张“为人即作文”“人优才有文优”“习作,当先学做人;作文教学,当从立德树人开始”。张家港市生态语文团队的陈芳提出“写作就是成长”,在写作中“立德树人”,在“立德树人”中写作,在核心素养提升中实现写作教学素养化和写作训练生命化。其他许多苏派名师也纷纷表达了类似观点,如李震认为写作教育最后的目标是“指向化育学生的生命,表达独特的生命体验,培养有个性的健康人格”;王开东指出由“思”而“诗”的写作思维训练,最终将走向“深远的人文关怀”;曹勇军强调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王栋生提出“以文立人”;刘金玉提出“守正立人,习文育人”;秦晓华主张“学以致用,写以成人”;张五芳则主张“用写作为自己的美丽加分,把写作凝成人生最美的姿态”。此外,蒋念祖、陈明华、柳袁照、赵道夫等苏派名师的写作教学路径虽各不相同,但最终也都指向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苏派名师中有很多人是以生活写作为教学主张的,开展了各自不同的写作教学研究,创造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样态。

洪宗礼在他的作文教学思想中明确提出要“联系生活写作文”;曹勇军坚持“生活化写作”的作文教学观;黄友芹主张“写作即生活”;董旭午提出“写好课文学习生活、校园师友生活、家庭亲情生活和假日阅旅生活”;秦志强倡导写作要“自觉与生活链接”,学会体察、感悟;丁卫军主张回归本真的生活写作,让写作过程看得见;袁源主张回归常识,回归生活。这一自发形成的群体开展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当今江苏作文教学领域中的新实践。

苏派名师在作文教学领域有一个特别的关键词,那就是生态写作。

袁爱国的生态写作、赵道夫的生态随笔写作、陈芳指向素养化提升的生态写作、刘恩樵以“三生”为价值追求的写作、黄厚江的共生写作等都是体现生态思想与原理的写作,还有不少学校的中青年语文教师都在自发地进行生态化写作路径的实践探索。这一群体现象的出现,与这些名师自觉接受生态教育和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密切相关。

对学生来说,广泛地阅读吸收和借鉴,才会有写作的倾吐。因此,张春华主张读写融合,陈芳主张读写融通,张正耀主张读写共生。高万祥则非常形象地表达为“写作是阅读下的蛋”。在读写结合上,多数苏派名师均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程度的探索。

苏派名师在作文教学主张上个性鲜明,呈现“和而不同的文化气象”。

洪宗礼历来主张作文教学要形成一条“活”路,要“活起来”;李震主张“深美闳博、灵思自然”的生命写作;张悦群主张当堂教写、升格作文;蒋念祖坚持写作思维、审美、文化熏陶于一体的议论文写作训练;陈明华倡导“思想写作”“发现写作”“价值写作”和“追问写作”,让写作成为留在学生“心智场”上潇洒的生命轨迹。

蔡肇基一生坚持“四全”写作理念——全程训练、全面习作、全局在胸、全体共进;喻旭初主张指导学生写作必须坚持两个做到:先做到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把语句写通顺,再做到有鲜明的个性,有独到的认识,有担当的勇气;王栋生提出“让思想自由飞翔”“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主张“在自由状态下写作”;秦晓华主张“读思写行”四位一体;樊智涛主张全景式写作;高万祥、程韶荣等人主张坚持日记写作;韦存和、陈玉剑则主张“微点层级式”课程化写作。

集诗人、作家、校长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柳袁照提倡诗性教育,坚持诗意写作,让“诗意”“诗性”成为校园里的气息,让写作成为生命个体的诗意行走;徐德湖主张作文教学需要遵循言语思维规律;杨志芳主张回归“写作常识”:以“真”导写,以读悟写,“读”“悟”“写”一体化写作;王学东主张激趣、启智、寻法相结合;郭家海主张“让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有看得见的进步”,通过过程性评价量表体系,让学生在“认识写作目标方向、清楚水平等级标准、熟悉水平提升策略”的前提下,自我、互助提升写作水平,增强成就感,提升审美品格。

探寻苏派名师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文化因素,笔者发现与这些名师所在地的山水文化密切关联。

连云港的山海文化深刻影响了李震的作文教学思想,花果山高韵雅致、叠嶂腾彩的意境启发了他“深美闳博、灵思自然”的写作主张;生活在淮河岸边的赵道夫,南北交汇、有山有水、人文荟萃的“淮上明珠”,给予了他无数的灵感,滋养了他自由、包容、灵动又大气的生态随笔写作教学;苏州的柳袁照,是苏式教育代表人物,姑苏园林文化、园林式的校园以及太湖风光给了他充满诗意的灵感。

苏派名师的作文教学思想还与民风民俗文化相关联。

李仁甫儿时生活于苏北蟒蛇河畔的幸福村,很多小巷子通向大巷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常常集结在巷口“转发”一些新民谣或顺口溜,如“乖乖娇养,妈妈把你送进厂……”,你一言我一语唠嗑不休。在这种民风民俗影响下,他在作文教学中追求像新民谣或顺口溜一般真实的时代感与鲜活的生活味,注重创设彼此交流、多元评价所需要的灵动、快乐的互动氛围。

苏派名师的作文教学思想与地方历史文化也有关联。

杨志芳说宜兴“读自然、悟生命、写生万物”的紫砂文化,让他触类旁通,产生了“读作品、悟精神、写作新品”的作文教学思路。紫砂制作“坯胎”大胆写生、修改有序求精、点饰精雕细刻、作品主题鲜明、创作自成系列的工艺流程和风格特色,启发他形成“读悟练”一体的写作教学理念和风格,尤其是“后天培养真教育”“修改提升真作文”的理念。而秦晓华所处的徐州,其两汉文化景观中有许多历史遗存,如戏马台、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王陵母墓等,为学生怀古登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实践场域;同时,当地丰富的汉文化资源为他的“读思写行”四位一体写作实践和主张的形成注入了活力。

一言以蔽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韵汉风、长江文化在江苏教育的沃土中孕育了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的品质风韵。

(作者系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