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文”“言”并重

■句容市文昌中学 张燕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针对这一要求,对应的初中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能够阅读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长期以来,农村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文章难懂,学生的畏难情绪较重。文章内容以古汉语方式呈现,学生在学习时遇到通假字、词语古今异义、词性活用、文言句式等难点,首先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很难有兴趣进一步探究。加之当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固化、课堂容量较小、教师侧重讲解词语句式、忽略把握课文情感等因素,更不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被动式”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学生主要侧重于机械性记忆而缺乏对知识必要的理解和感悟。教师俨然成了主角,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文”“言”并重。“文”指文言文的内容(思想感情);“言”指文言文的语言形式(语言特点)。所谓“文言并重”是指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字词的讲解和文意的疏通,又要注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如果只重语言特点脱离文章内容,那么就会把课上得枯燥无味;如果只讲内容却离开语言形式,又会将课堂变成说教课。“文”“言”之间相互依附的特点决定了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文言并重”。

实现文言并重的途径有哪些

根据文章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文本的学习,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通过讲述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如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古文时,先讲一讲和文章相关的故事,讲讲写作背景。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书中注释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以《短文两篇》中的《答谢中书书》为例,可以说明善用注释的重要性。在翻译“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时,根据书中注释“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就可以了解这句话的大意了。再结合工具书,那么古文翻译这一方面就不用教师费时费力地讲了。学生在掌握学习古文基本方法的同时,也产生了自信,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古为今用法。文言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其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十分值得去学习、继承,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如《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诉我们要守时守信有礼;《论语十二章》里表达了做人要诚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精神品质。还有一些古代寓言,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帮助。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当然,实现文言并重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以古诗文引入,对比阅读引入,从文章中的修辞运用引入,等等。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重点在于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探究。抓住语言的特点和内容的神韵组织教学,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积累文言文的知识,还能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不断地提升文言文学习的效果,达到“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