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育人,“播种”健康人生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日,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普遍建立体育俱乐部——

以“体”育人,“播种”健康人生

■本报见习记者 王小亮

近日,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到2023年全省中小学(含职业学校)普遍建立体育俱乐部,学生熟练掌握 1到2 项体育运动技能,实现“生生有项目、生生在团队、生生爱运动”的以“体”育人目标。

《意见》列出制定体育俱乐部建设标准、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赛事体系、建立需求和供给双向清单、加强供需对接、开展日常活动、拓展服务师资、探索积分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一条龙”体系、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等9大重点任务,通过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引导我省中小学广泛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双减”背景下,《意见》的出台有哪些意义?我省在学校体育工作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为课后服务提供广阔空间

《意见》提出,学校要立足体育俱乐部,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课后服务时间自主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按照体育兴趣和意向引导学生至少参加1个体育俱乐部,每周活动不少于1次,确保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5小时,帮助学生熟练掌握1到2项基本运动技能。

根据“双减”和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部署,我省各校充分利用人员、场地、资源等优势,建立健全课后服务机制。此次《意见》的出台,无疑为各校开展课后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实际上,目前我省各校以体育俱乐部建设服务“双减”已有积极的探索实践。以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为例,足球作为该校的传统项目,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南京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校以足球俱乐部为抓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足球训练指导,做到了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两不误。在市级层面,“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南京市充分发挥系统优势,积极推进体育特色学校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筹划开展“教练员进校园”“冠军进校园”等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体育俱乐部建成后,如何保证师资需求?多年来,我省坚持实施“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对全省4万多名中小学体育专任教师进行全员轮训。组织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进校园,加强学生课余训练和指导中小学体育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每年选派一批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管理干部赴国外学习研修。2018年,出台《关于加强江苏省体育美育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补齐体育专职教师结构性缺编短板。同年,会同省体育局印发《关于加强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幼儿园和小学试点快乐体操、小篮球、趣味田径、游泳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意见》明确,学校要设立教练员岗位,优先招录经培训合格的退役运动员。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将共同组织体育专题业务年度培训,促进学校体育教师、教练员业务水平提升。同时,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组织制作冠军故事、运动技能、竞赛规则等系列微课、慕课,上线“名师空中课堂”,免费向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开放,提供高质量体育专题教育资源以及覆盖各年级的体育学习资源。

为中小学生提供竞技平台

徐州市泉山区奎园小学是全国首批足球特色教育试点学校。该校通过氛围营造、体系构建、资源整合,先后组建起U9、U11男队、女队等4支专业足球队,坚持每天开展足球训练。目前,该校班班有球队、人人都参与,学生自主设计队名、队徽,自己组织策划足球比赛。该校还积极与徐州市体育局、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联合办学,不断引进优质足球教育资源,各支球队在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奎园小学的做法为我省各校建立青少年赛事体系提供了样本。《意见》提出,围绕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学生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线上线下一体化赛事体系,形成覆盖全体、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格局,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比赛、人人都参与”,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展示舞台和竞技平台。

此前,我省已制订年度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联赛计划,完善了“省长杯”校园足球赛事体系和竞赛规程,拓展了小学阶段比赛。2020年以来,我省共举办40余项赛事,共注册1000所大中小学会员单位和1.5万名学生运动员;今年,超过200支代表队、4000名校园足球运动员参赛,基本建成了赛会制和主客场赛制相结合的竞赛体系。

另外,我省还打通体育运动学校应届毕业生升学渠道,完善普通高校体育类对口单招制度。2021年,体育类对口单招录取789人;另有102名省优秀运动员享受直接录取专科院校政策,进入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就读。

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赋能

为调动各方建设体育俱乐部的积极性,《意见》提出建立积分管理制度,省教育厅、省体育局联合制订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活动、训练、比赛的积分标准,实施省、市、县、校、班体育积分榜单制度,探索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块,纳入中考体育平时成绩。与此同时,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体育积分换算规则,根据学生体育积分换算为带队教练、俱乐部、学校、各级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等各类考核中的相应分值,作为体育俱乐部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表彰的重要依据,纳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考评指标、学校综合考评指标。

今年11月,省教育厅召开贯彻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推进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执行“过程评价+基础知识+现场测试”的考试方式。中考体育成绩权重由不低于中考成绩总分的5%,到2025年提升至10%以上。

我省还积极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干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大学毕业生体质健康等级证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公示等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列为省人民政府对设区市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评的重要指标,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和文明校园建设指标。将各设区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纳入省运会青少年部评比项目,强化各地党委、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

强有力的评价机制有效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发展。2020年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呈现回升态势。徐州市睢宁县骑路小学坚持8年花样跳绳,学生身体越来越好,精气神越来越旺。去年该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均为零,全校学生平均身高高于同龄人0.8厘米,今年这一数据已提高到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