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8年来,江阴市17个镇(街道)的130余所学校、幼儿园开办500多家“彩虹课堂”,为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假日看护——
尽享双休“彩虹”好时光
■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沈宇淘
徐丽是江阴贝德服装集团一名普通职工。本学期,她的孩子参加了集团与学校共同开办的“彩虹课堂”。每周六上午,她和孩子一起出发,孩子上课,她上班。到了中午,再把孩子接回家。“孩子四年级了,我们希望他能多学一些东西,但五花八门的校外培训班对我们而言,费用太贵了。‘彩虹课堂’让孩子开拓了眼界,双休日过得更有意义。”
每个双休日,像徐丽这样把孩子送入“彩虹课堂”的家长,在江阴还有很多。自2013年起,江阴市总工会联合市教育局,在城郊各乡镇挂牌成立21个“彩虹课堂”,重点解决企业双职工家庭周末孩子看护问题。8年来,“彩虹课堂”数量越来越多,志愿者教师队伍越来越庞大,成千上万个企业职工家庭因此受益。
130+学校打开双休“新视窗”
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与此同时,企业双职工家庭孩子的日常看护问题愈加凸显。“企业职工经常加班加点,双休日没法陪伴孩子。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我们有责任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江阴市教育局局长徐前锋说。
解决双职工子女周末看护问题的“彩虹课堂”应时而生。江阴市教育工会副主席陈国胜说,一开始,“彩虹课堂”主要以企业为阵地,招募企业附近学校的教师担任志愿者。后来,不少社区主动加入,提供有效资源支持“彩虹课堂”运行。“我们要求各校双休日至少提供半天看护服务,寒暑假不少于15天。”陈国胜告诉记者,良好的口碑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本地居民也慕名将孩子送来。
原先“彩虹课堂”以作业辅导为主,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各校找到了新的“灵感”。“我们重新调整了课程结构,将美术、音乐、体育、实践活动等内容全部引入‘彩虹课堂’,让每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过得充实而有收获。”祝塘中心小学工会主席沈敏说。
目前,江阴全市共有17个镇(街道),13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到“彩虹课堂”建设中,课程涵盖科普教育、文化辅导、国学讲座、兴趣技能培训等多方面。依托该公益平台,学生们可以寻访徐霞客故里,感受当地悠远的人文历史;亲手制作“发禄袋”,体验传统的江南吴韵文化;学习水墨画,用纸笔勾勒现代滨江小城的别样意境……多元的课程,让职工子女的教育“空窗期”变成体验生活、感受世界的“新视窗”。
12000+教师志愿者新辟“实践场”
仲艳是江阴市辅延中心学校的语文教师,也是“彩虹课堂”的教师志愿者。结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姓氏歌》,这学期仲艳在“彩虹课堂”特别开设《中国姓氏》课程,作为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我设计了有趣的课堂环节,比方说猜字、欣赏图腾、了解族谱等。因为和自己的姓氏紧密相关,学生们对回溯历史与传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每个“彩虹课堂”的学生,少则数名,多则数十名、上百名。对于教师志愿者来说,这是一片全新的教学实践场域。从设计课程、申报课程,到走上讲台授课,教师志愿者们细细研磨课程内容,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最近几个星期以来,祝塘中心小学音乐教师李恺背着吉他,给“彩虹课堂”的孩子们上音乐课。看着十几双好奇的眼睛,李恺笑眯眯地问:“同学们,喜欢吉他吗?”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很快,在李恺的伴奏下,孩子们声情并茂地唱起《送别》。
据介绍,目前江阴共有教师志愿者12551名,约占全市教师总数80%,并且仍不断壮大。作为“彩虹课堂”的服务主体,各校主动对接镇教办、社区、企业等机构和部门,了解双职工家庭的实际需求,力求精准服务。
各镇(街道)在经费和政策方面给予充分支持,确保所有课程全免费。市文明办与教育局、财政局、关工委联合出台教师志愿者以奖代补文件,对优秀教师志愿者予以表彰和奖励。“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评比活动,对积极开展‘彩虹课堂’的学校、社区等进行奖励,用于服务点环境升级改造及教学设备更新。”该市教育工会主席吴洁说。
500+课堂打造教育“生态圈”
“彩虹课堂”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自创办至今,一批批以企业命名的“彩虹课堂”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其中,以云蝠集团、贝德服装、法尔胜集团等为代表的26家本土知名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企业内部开辟教学空间,精准服务更多的双职工家庭子女。
“我们为孩子们购置了桌椅、黑板、投影仪还有显示器,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既帮助职工解决了难题,也有助于打造我们的企业文化。”贝德服装相关负责人说。
常有家长在工作之余到“彩虹课堂”旁听。“他们会与我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也会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仲艳笑言,有些家长比孩子们还要“好学”,“彩虹课堂”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孩子的生活,也照亮了家长的心情。
2020年5月,江阴市文明办、教育局、财政局、关工委联合出台文件,通过“财政安排一点,镇(街道)和有条件的社区(村)筹措一点,有关部门志愿一点,企业、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完善“彩虹课堂”的经费保障机制,并明确镇(街道)每年可安排10到15万元用于“彩虹课堂”建设。
据统计,目前江阴全市已开设500余个“彩虹课堂”,扎根周边企业、镇村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多个阵地,逐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良性教育生态。
徐前锋告诉记者,未来,该市在不断丰富“彩虹课堂”服务内容的同时,将进一步精准对接服务对象,如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开设针对父母的“家长彩虹课堂”,加强对双职工子女双休日和假期学习生活的指导。“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将继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服务的时空,使志愿服务惠及更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