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变“花园”“良苗”成“菁英”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扬州大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探索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盆景”变“花园”“良苗”成“菁英”

■本报通讯员 虞璐 见习记者 王小亮

不久前,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扬州大学董振杰团队的作品《盘中餐——中国首创新式水稻生态秧盘》获得金奖。本届大赛中,扬州大学获得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5项,刷新了学校在该项赛事上的获奖纪录。

近年来,扬州大学构建“三联三融,四位一体”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实现了创新创业领域国家级荣誉“大满贯”。“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一流人才培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冠新说。

精耕“双创”沃土

催生梦想发芽

如何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享受到最大的政策“红利”?弹性学制、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实招在扬大一一落地。

“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机制建设破题。”扬州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承堂介绍说,早在2001年,该校就出台文件,以奖励学分的形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2016年,该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出台《扬州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聚焦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创新创业人才;2017年,启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设置各2个学分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专创融合”课程;实施《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明确2个学分的学科创新实践要求……接连打出 “组合拳”,扬大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进发展规划、进培养方案、进学分体系”格局,并在工作机制、制度体系、孵化平台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2016年以来,该校已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41门,聘请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近300人。

在该校扬子津校区大学生创业园内,省就业创业典型人物、博士研究生张志鹏开设的“梦想吧”创客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创客们的“梦想加油站”。张志鹏带领团队累计服务青年创客1.3万余人,指导、帮扶大学生创业项目130多项。为了鼓励更多的“张志鹏”投入创业实战,扬大创建了占地91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和24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

“目前,我校已形成了教务部门着力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共青团组织着力创新创业校园活动、学工部门着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协同机制。”该校党委副书记叶柏森说。

广育“双创良苗”

助力“拔节孕穗”

“大一时我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实验室成为我梦想的起点。”董振杰口中的导师,是该校农学院青年教师蒋敏。

自2014年起,扬大农学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1名导师带2至3名本科生,全程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在本科生中,我们已实现了科创项目、科创导师两个‘全覆盖’,竭力为学生开展双创实践架设‘高梯’。”该校农学院院长严长杰说。

扬大化学化工学院则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晨曦计划”。自2016年起,该院每年设立100项本科生科创基金,全体本科生分组进入实验室,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

“大二时我加入‘晨曦计划’,进入杨占军老师的实验室,参与的创新实践项目为我开启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正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的胡锐宣,谈起自己的“挑战杯”之旅记忆犹新。大四那年,她获得“挑战杯”全国竞赛特等奖,随后从扬州大学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深造。

不仅要铸精“塔尖”做亮盆景,更要铸实“塔基”让百花齐放。10多年来,扬大形成了“国—省—校—院”四级“双创”项目实施管理体系,围绕国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活动,持续举办“一院一品”专业文化节,学生参与率达到90%以上,构建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自2004年以来,该校先后有9300余个大学生双创项目获得立项,涵盖所有学科和专业。

“各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机制和品牌活动,为‘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项目的筛选和培育提供了种子库。”该校团委书记施林峰说。

师生协力奔跑

浇灌“奋斗之花”

初中时,受家人影响,张雅欣萌生了创业的想法。2019年,正在扬大信息工程学院读大二的她,加入“科创导师”徐永安的课题组,并组建了自己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地铁隧道检测研究。“导师不仅是我科研路上的护航人,更是我前行的榜样。”张雅欣说,在徐永安的指导下,她带领团队先后前往青岛、兰州等城市的地铁公司,深入地铁隧道,开展实践调研,并在调研中发现地铁公司对隧道快速检测系统有着迫切需求。

为此,团队历时一年多研发了“地铁隧道三维激光检测系统”,检测速度可达国外同类设备5倍以上。目前,该系统申请发明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通过了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质检,符合CMA中国计量认证标准。今年5月,团队作品《基于三维扫描的地铁隧道形貌检测技术及装备》在第十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比赛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我们希望依托学科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推动人才培养。”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钱晓晴说。2019年,由他指导的《“土壤医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农业土壤治理专家》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自2018年成立至今,“土壤医院”已成为该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形成了覆盖“本硕博”共70余人的运营团队。200多名学生先后在“土壤医院”实习、实践,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校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近5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