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建立小组合作共同体 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钱留华
综观平时和比赛等教师课堂的小组讨论,笔者觉得多数都是假分组、假讨论。这些小组讨论存在分组随意、讨论任务不明确、组内无分工等情况,导致小组讨论成为课堂点缀或作秀。新时代的课堂,我们应充分运用好小组讨论这一有效载体,建立小组合作共同体,让课堂更高效,让创新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遵循分组原则,促进合作和竞争。当前最为成熟、得到绝大多数专家认可的小组讨论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要求小组内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业成绩、优势学科、学习能力甚至家庭背景等方面都要有差异,这个差异可根据小组讨论的主题而有所侧重。由于存在差异,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参与机会均等,优势互补,可使创新潜质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感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成为一个共同体。组间同质要求每个小组间在各项指标上都差不多,一个小组的每个成员在另一个小组中都能找到与其学习水平相应的成员。总之,组内异质是为了发挥朋辈互助合作作用,组间同质是为了小组间平等竞争,形成良好的讨论和学习氛围。
变换合作主题,培养综合素质。建立小组合作共同体时,任课教师应该和班主任共同研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每组一般以4~6人为宜,1人为组长,其余组员根据不同的讨论主题担任不同的角色。为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把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前沿成果、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社会场所的模拟、各种访谈和调查等内容作为活动的主题,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进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可选取当天的学习体会、奇思妙想、解题一得、拿手一招等内容作为活动的主题,利用每天放学前的时间进行;课堂上的主题可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巧用激励评价,鼓励继承和创新。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共同体的积极性,评价和激励的手段是不能少的。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要把教师评价与学生间评价、小组间互评相结合;要采用榜样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小礼品激励、表扬激励等有效激励手段;要经常性地评比“创新主题奖”“最佳表现奖”“集体智慧奖”“最优共同体奖”等;要指导小组长调动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学习讨论的兴趣,形成百家争鸣的氛围。
(作者系江苏省泰兴中学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