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风雅为帆 津梁为楫
■杨友红
语文教学的园地一直足够热闹,各种流派粉墨登场,各种旗帜变换城头,各种主张此消彼长,语文人的探索热情值得肯定。然而,语文教学不能逞管中窥豹之能,也不能行盲人摸象之举,各自为政的结果只能是割裂了语文的整体,甚至是撕裂了语文的灵和肉。语文就是语文,五千年的文脉流淌出它的风雅,这风雅包容一切,濡染一切。传达风雅是语文教师的天职,在传达中也成就了语文教师的倜傥风度,这时,教师的风度和语文的风度合而为一。语文风雅的内涵一经传达就表现为倜傥的气质。语文教师的使命就在于习得语文的风雅,并借助适切的教学津梁向学生传达这种风雅,最终使学生成为风雅的中国人。我一方面为使自己成为风雅之人而饱尝捻须吟安之乐;另一方面则为达教学妙境而苦索理论精髓遍求教法津梁之妙。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师只有以风雅为帆,以津梁为楫并切实践行,才能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
风雅:一直修为的语文风度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五千年的风雅从《诗经》河畔的水草中逶迤而出,濡染着人们的魂魄。于是,风雅成了我气质养成的目标,传承风雅成了我毕生践行而渐次丰厚的责任。
《诗经》告诉我,风雅从来就是生活本身,“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没有这种真切的担忧,何来爱情千年的生动。于是,我决定深入体验生活,从影视剧中寻找生活的典型,然后把自己的感想化成一篇篇影评,发表在当地广播影视报上。看了纪念毛泽东一百周年诞辰系列影视作品后,我写了《艰苦朴素 宜应广大》;看了电视剧《戈公振》,我写了《爱国,力量的源泉》;看了电视剧《针眼儿警官》,我写了《看似平凡实奇崛》……对于我来说,感受最真切的就是自己的表达越来越有词儿,慢慢像个语文人了。我是从22岁开始写作的,这一写就是几年,直至广播影视报停刊。我至今都很怀念那段岁月,因为它让我知道了语文人该有的模样。
广播影视报没了,影评没地方发表了,我就决定改写散文诗。当时自己还是诗歌创作的门外汉,只不过学着诗人的样子蹒跚学步。看到含辛茹苦肤色黝黑的父亲,我发出了“父亲,我心中黑色的太阳”的呐喊;看到远方的山水,我发出了“那远方的风景是我们人生的芳草地”的呼唤;看到可爱的孩子,我描绘出了“‘啪——’一颗石子敲在玻璃上”的情景……随着散文诗的不断发表,我的教学语言也变得醇美起来,课堂中逐渐散发出风雅的芳香。
慢慢地,我发现诗歌的写作还是要到古典诗词中去寻找浪漫和境界。于是,我潜心学习古典诗词格律,悉心研究古典文论,渐渐理解了诗词的造境、用典和辞章,常常有感而发,学写一些诗词。面对高大的古木和漫脚的二月兰,我脱口而吟:“谁谓高尚与微贱?从来不由身法宽。”听课现场,我即兴填了一首《沁园春·老王》:“扬子江左,天宇冷寂,冬雪初飘。望树人飞峙,楼宇高耸;台阶行空,菊桂吐芳……”
我虽然喜欢诗词的典雅,但更喜欢赋之宏富。因为教研的需要,我创作了一系列赋文。学校每有大型主题教研活动,我必写赋应和。每当特级教师曹茂昌在南京市鼓楼区“名师经典课堂”展示活动中上展示课时,我必用赋文来评课,由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我在教研赋文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写作风格,我也因此被江苏省中华诗词学会吸纳为理事。中国赋学会副会长踪凡先生更是不吝溢美之词,赠予我一句评语:开创了辞赋创作的新领域。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创作的《情境赋》颇受大家欢迎,现节录一段以飨读者:
汇苑江左,听涛饮流,带秦淮而成碧,携钟山而成虬。曲廊腾空,移挪回环,连风雨而啸呼,势重重而摩穹。杨梅殷殷,枇杷挂黄,枝叶摇而成云,气息张而蕴腑。天风时运,气象开张,长虹出而耀空,情境现而旌舞。
诗词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声音的艺术。因为古人写诗总是先吟后录,所以,我在写诗的同时也在学习吟诵的艺术,试图从声音的角度来还原诗词的气概和精神,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诗歌的本意和厚重。就这样,我一直坚持写诗、写赋,浸润在古典里,让风雅渗透进骨子里,试图以自己的风雅来还原语文的风雅,以语文的风雅来成就学生的风雅。
在语文的风雅中我愿长醉而不醒。
津梁:一直追寻的语文妙境
诗人元好问在《论诗》中说:“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而教师的天职却是要把金针度与人,也就是要努力寻找教学的津梁,找到让学生能够有效进入学习殿堂的方法。而恰当的教学津梁的厘定需要以教师的理念、学识和才情作支撑,需要教师跟随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更新、完善自我,并为此艰苦探索且乐此不疲。
唯有拥有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建筑自己的理念大厦。于是,我读苏霍姆林斯基、杜威,也读《学记》《论语》,更读当代语文人魏书生、钱梦龙。历览万千教育风景,我发现它们最终变化成一棵树的模样,这棵树就是学生这个主体。为了这棵树,我借鉴徐州市语文教研员徐德顺老师的“三读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的“三读教学模式”:整体感知——局部推敲——拓展延伸。这一模式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涵盖知识从学习到迁移的完整认知过程,体现了语言习得的教学理念。凭借这一模式,我在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攀山的途中总会因为意外的迷途而发现绝美的风景。2008年秋天,我在一次教学视导中发现,学校老师不知如何根据新课改理念来改进课堂教学。一位教师问我:“作为特级教师,您有办法吗?”事关学术的尊严和特级教师的使命担当,我觉得自己应该对这个问题作出严肃而严谨的回答。此后一段日子,我在潇潇夜雨里钻研,一盏青灯伴孤影,在图书室里留下了无数追索的足迹……最终,我借鉴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马克尔的问题连续体理论而创立了话题教学法。话题教学法一经运用深受师生欢迎,它不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走向了深入,能有效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它彰明了教学对话的本质,引导教师关照知识的内在结构,形成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特点的交流话题来展开教学。话题教学法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课堂“对话”本质作出的明确而有意义的实践层面上的系统探索,已经凝练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现已写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全国各地进行了展示和推广,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局面。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也因此成立了话题教学研究中心,让我主持相关研究。此外,本人还被聘为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新教学”语文学科领衔专家,深入进行话题教学法的研究和推广。
每一次的探索和前行,都是为了给学生找到适切的渡河津梁。我愿为学生做永远的摆渡人。
(作者系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督导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话题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新教学”语文学科领衔专家,江苏省乡村初中语文教育带头人培育站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