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药启智 守护初心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2021年,南通大学药学院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寻味道地药材,追忆红色故事”专项活动,将传承红色基因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相融合——

寻药启智 守护初心

■本报记者 王艳芳 通讯员 余小乔

“小朋友们好,我是来自南通大学药学院的张永珍。我的家乡在甘肃,那里遍地都是中药材……”不久前,南通大学药学院181班学生张永珍来到南通市崇川区一所小学,为孩子们上了一堂药史与党史相结合的义务宣讲课。在介绍柴胡时,张永珍讲述了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抗日根据地,柴胡被熬成汤剂,用来为八路军战士祛除流感、疟疾。为方便战士携带,医务人员设法将柴胡制成“柴胡膏”“柴胡注射液”,部分战士还勇敢地以身试药,帮助更多战友克服病痛困扰。

看到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张永珍和同伴们非常开心。为了策划并组织好这次“药材中的党史”宣讲活动,张永珍他们颇费心思,将家乡特色药材与红色故事相“嫁接”,让孩子们在了解中药材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山川之美、党性之美。

今年以来,南通大学药学院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以“寻味道地药材,追忆红色故事”为主题的专项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传播中医药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暑假期间,学生们回到各自家乡,或踏访红色基地,听老一辈革命家讲述抗战时期怎样利用中药材治病救人的故事,或寻访当地药材种植基地,感受中药材在当今社会如何“造福天下”。

该校药学院192班学生巫安媛老家在镇江,她和爷爷专程前往当地红色革命基地韦岗高骊山,聆听当地居民讲述新四军战士在高骊山打响“苏南抗战第一役”的感人事迹,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战士们利用中药材挽救生命的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查阅资料后,巫安媛进一步了解到,当年高骊山一役,熟悉地形的游击队员就地取材,其中葛根草尤其受青睐。“葛根草在这一带长得十分茂盛,处处可见。它的叶子可直接熬煮充饥,藤蔓可编织成绳子、草鞋,根茎可熬制成清热解毒水,晒干泡茶还有降血压之效。”调研结束后,巫安媛及时与同学们分享了她的所见所得,大家纷纷感慨:漫山遍野葛根草,看着不起眼却浑身是宝。

药学院193班学生曹颖家住宿迁,她实地探访了泗洪县梅花镇的半边莲种植基地,并从种植专家那里获知,民间俗称“小鱼肠”的半边莲因长于田埂、草地或沟渠边,且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效,成为当地人一直信赖的“土药草”,“革命战争年代物资流通困难,‘小鱼肠’成为当地军民对抗蛇鼠虫蚁、治疗跌打损伤的一剂良药。”

家在盐城的学生前往附近居民家中,了解他们如何与药企合作,把菊花培育成当地支柱产业;家在南通的学生前往如皋,寻访曾被日寇故意毁坏,后又起死回生的两株百年银杏树,聆听抗战中被军民传为佳话的“藿香正气水犒军”的故事……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自己了解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既增长了见识,也丰富了专业知识,收获颇丰。

“中药材不仅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也有着积极功效。我们不仅要学会从书本中了解药理、熟悉药效,还要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储备,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人。”在寻药专项团学生负责人、药学院193班学生张雯看来,身为新时代的药学生,有责任站出来为中医药“代言”,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这也正是南通大学药学院分团委书记卫永霞考虑组建这支寻药小分队的用意所在。她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借助活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提升药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专业素养,为实现中医药文化和红色基因‘双传承’贡献力量。”

南通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徐建表示,教育部已明确将中医药文化知识全面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接下来该院将结合“双减”政策,开展课外教育拓展服务,打造以药为媒的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推荐中医药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