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你我携手 温暖同行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节活动纪略
■通讯员 陶叶娟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心理育人工作,促进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依托,以讲座、沙龙、团体辅导、戏剧表演、课余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节活动,宣传心理健康观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为全校师生奉献了一场触碰心灵的盛宴。
心理健康节的开幕式上,南京脑科医院副院长张宁教授为南京大学全校师生做了“心境障碍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专题报告,从情绪波动入手,普及了辨别和治疗抑郁、躁狂和双相障碍三大心理问题的知识。一批在精神卫生领域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学者也在心理健康节的论坛上先后发言,讲述了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问题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将深奥的医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帮助大学生们掌握常见心理障碍的鉴别知识和应对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这些专题讲座分享了大量医疗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对“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能够正视心理疾病,接受科学治疗,学会疏解心理和生理的不适,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我们的身体其实具有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心理健康节上,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万瑛等长期从事艺术疗愈实践的学者和专家,通过多场讲座与沙龙,借助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促进感官体验和认知思考的整合,提供表达、释放情绪的“安全通道”,让学生与自己对话、与他人联结,实现认识自我、改善情绪、缓解压力的疗愈作用。特邀讲演“唤醒‘音乐的耳朵’、倾听‘心灵的声音’”,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让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了解音乐疗愈的作用机制,有效化解消极情绪。音乐沙龙以焦虑、亲情、友情、时间、告别、自我接纳、女性、社交恐惧、爱情、悦纳自我为主题,借助音乐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故事,相互支持与帮助,收获友情与感动。“绘画日记”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跟随音乐进行绘画,不仅使他们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还通过与他人交流分享,获得理解与支持,调节情绪、缓解焦虑。
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桑志芹指导的情景剧“你的舞台·你的春夏秋冬”,聚焦当下大学生们关心的热点议题容貌焦虑和抑郁问题,通过情景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尝试不同的社交应对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改善和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
为了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时增添趣味性,本次心理健康节中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尝试与体育、美育、劳育相融合。“彩虹跑”“荧光夜跑”用跑步的形式结合音乐、喷绘、荧光等方式,让跑步带上节奏、搭上色彩、散发光点,点亮了校园,在运动与美中释放自我、放松心情。“南有嘉礼”活动通过手工盲盒制作,互换彼此的劳动成果,让大家在劳动中体味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感受来自不同人的温暖和善意。“重返童年”活动让大家重新体验童年熟悉的食物、影片、童谣等充满童趣的事物,重拾童年的快乐,有效缓解个人的压力,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阳光的美好回忆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温暖的治愈体验。
本次心理健康节的绝大多数活动都由南京大学各个院系的心理健康工作室承办。每一场精彩活动的顺利举办都离不开每个院系心理辅导员的悉心指导、心理委员的精心组织,体现了院系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南京大学每个院系都按要求安排具备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辅导员负责心理育人工作,以院系心理健康工作室为依托,指导心理委员在院系层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改善自我,让身体动起来,让脑子活起来,让心里暖起来,将“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发起”,让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深深镌刻在师生心中,帮助更多学生在活动中释放压力、乐观处事,在院系层面形成心理育人的工作合力。
目前,不少高校都难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迫切需求。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南京大学在大力做好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等工作的同时,积极从源头上想办法,通过区分心理困难干预、心理问题帮扶、心理发展引导三大板块,协助学生在关心健康、重视病理的基础上,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习更多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而提升自我帮助和自我疗愈的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做好“前端”预防与支持工作,从根本上缓解“后端”的咨询与干预的压力。
本次心理健康节正是做好“前端”工作的实践。12场专题讲座,有近2500人到现场聆听,同步开通的校内线上直播,收看人数超过1.5万人次。17场沙龙与团体辅导,线下参与人数超过500人。10场由学生自发策划组织的趣味心理活动,吸引了约2.5万人关注,线下参与活动的人数超过500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活动,让大学生们变得更加开朗、更加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