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跨界“多面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南京林业大学开展全方位学科培养探索,打造跨界复合型设计人才——

培育跨界“多面手”

■本报通讯员 谌红桃 记者 缪志聪

每年毕业季,南京林业大学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的毕业生都会受到全国各类家具企业的追捧。“近2000个岗位,要争抢不到200名的毕业生,南林大的人才太难招了!”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人才培养必须对接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表示,长期以来,该校依托林业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办学,培养了一批受社会认可与好评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拓宽学科知识新边界

“南林大设计类学生不仅设计能力强,还了解工程、材料、工艺、园林等领域的知识,既能干又好用!”多年来,这样的评价在用人单位之间已形成共识。

作为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学院,南林大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艺术院)和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家居院)对接智能制造和信息化的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新工科·新文科·新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2008年,这两所设计类学院从“母体”林学和木材科学与技术等该校传统学科中“脱胎”而立,从一开始就深受多种学科的滋养。

“不能只懂画图,还要懂工程、懂材料、能管理。”南林大艺术院院长祝遵凌认为,要培养出跨界型的“多面手”,仅靠“母体”传统学科的依托还不够。为此,该校艺术院和家居院频频出招:大量聘请有工科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邀请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风景园林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等兄弟学院及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名校教师为学生开课。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交叉课程,据了解,两所学院拥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占比50%以上。

数字设计、景观工程与管理技术、信息可视化设计……在南林大艺术院,这样的交叉课程占到了40%。家居院更是开设了智能家具设计、数字化制造与管理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等交叉课程20多门。在学科交叉的优势背景下,南林大毕业生格外受到企业信任与青睐。无锡创世景观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钱俊福说,几年前他为一家机构做室内设计时,曾无意间提到自己毕业于南林大艺术院,建设方直接让他负责下一场的景观设计。

让专业学习浸润“生态绿”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地球生活大环境,为社会输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绿色设计师,这是林业高校设计类学院的使命,也是新时代的召唤。”祝遵凌说,南林大艺术院将生态文明的理论知识贯穿于设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着力培养设计类专业人才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主动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该校艺术院和家居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生态+专业课程特色,将生态理论、知识和技能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用浸润绿色的交叉课程吸收林科优势专业的营养,促进“非林”专业与林科专业间的深度融合。

不仅如此,南林大还成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案例研究中心、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生态研究智库,引领和助推教师开展生态理论研究,并用以反哺教学。

有了林业生态优势学科知识的支撑,该校设计学科教师参与林业生态、绿色环保、乡村振兴、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生态景观等相关课题占比80%以上。每年南林大毕业设计展上,“零污染”“零甲醛”、巧用废弃物等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的作品琳琅满目,生态环保成为毕业生创作的重要主题。

精准实施学用全覆盖

如何解决学用“两张皮”现象,有效打通理论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南林大家居院院长徐伟对此深有体会:“我们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师生融入企业,打造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生’共赢的局面,所以我们的毕业生实践能力都很强。”

长期以来,南林大艺术院和家居院形成了这样的传统:邀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使教学对接产业新业态,用市场需求倒逼人才培养。该校还邀请企业高级管理和设计人员参与教学,用鲜活的案例给学生上专业课。艺术院邀请南京金陵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的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等高端人才担任校外导师,家居院实行“家居名师大讲堂”计划,邀请家居企业总经理、资深设计师和生产总监为兼职教授,每周都有企业人员走进课堂,和学生交流、讨论一线行业热点。家居院还打造“圣奥班”“亚振班”“文信国际班”等校企合作虚拟班,首创“订单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制实践项目。

提升实践能力不只是在校园里,学生还要走进企业亲自感受。南林大艺术院和家居院共建立起校外实践基地300多家,学生们带着课题到企业去做,在工厂一待就是几个星期,企业车间成了他们知识应用的大舞台。每年毕业设计展中,南林大家居院有近一半学生的作品申请专利,有的甚至与企业合作批量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该校每年还会组织2到3次“家居博士团”进企业活动,要求青年教师每次至少有一周时间在企业调研和实践,鼓励他们假期在企业做课题,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