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好”课堂——打造基础教育接地气的抓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六好”课堂——打造基础教育接地气的抓手

■葛再晓 赵斯明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2019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2021年3月,教育部等6个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培养,引导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的原则。

但纵观农村基础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校还存在着片面关注优生、过分重视分数、轻视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现象。另外,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简单落后,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这导致部分学校学业质量检测合格率不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跌入低谷。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要规避或走出这样的困境,需要校长、教师从自身做起,提升责任担当,直面问题,剖析根源,精准施策。我们调研了一些办学质量较好的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它们的成功做法就是抓住基础教育的“牛鼻子”,以课堂为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好习惯,着力夯实基础。它们的课堂可以用“六好”概括,即“坐得好、听得好、说得好、写得好、读得好、理得好”。抓好“六好”课堂是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使教师遵守课堂常规的接地气的抓手,也是有效落实“真学、乐学、深学”课堂的必经之路。

“坐得好” 要求学生坐姿端正,不翘“二郎腿”、不托腮、不把手放到桌面以下。上课不闲聊、不喝水、不吃零食、不张望、不玩笔、不照镜、不梳头等。“坐得好”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心无旁骛,减少干扰因素,减少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时间,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听得好” 学生的眼睛、耳朵要跟着教师、跟着黑板、跟着屏幕、跟着发言同学,做到“眼看、耳听”,力争跟上教师讲解的思路、视听设备的节奏、教学环节的过渡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姿态、表情,识别出“假听课”的学生,以适时提问、位置移动等形式及时提醒,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

“说得好” “说”是思维的外显形式,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方式。学生愿意开口“说”的课堂才有灵气和活力。教师倾听学生说的话,才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灵性或漏洞,及时表扬鼓励或纠偏引导。“说得好”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引擎”,是引导学生乐学、深学的必由之路,也是打破沉闷课堂的“催化剂”。

教师要搭建“说”的平台,给学生“说”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组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言的素材,有话题说,有时间说;要改变课堂发言优生一言堂现象,以中等生、学困生为“说”的主体;要训练“说”的规范,教学生说完整话,说有序话,说洪亮话;要拓展“说”的形式,除了集体说,还有组内说、代表说等,人人都要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写得好” 学生作业整洁度、答题规范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态度。学校要成立规范书写推进小组,动员所有学科教师齐抓共管,在整体规划课时时要留有足量训练规范书写的时间,推进措施要细化,不能操之过急。

“读得好” 这里的“读”包含阅读、朗读和诵读。阅读中要精准理解语篇,解题时要读懂题意,需要学生细心;朗读中要感悟作者情感、感悟语言美感,需要学生共情;诵读中要记牢知识点,需要学生真正理解、反复检索、多次巩固。

“理得好”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内务,如学习用品、教材教辅、学习笔记、座位环境等,并能坚持不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生活的条理性,提升生活品质,学会独立生活。

打造“六好”课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师生、家长的认同,还需要与之相应的考核办法,更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六好”课堂从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常规入手,为帮学生养成受益终身的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基础;“六好”课堂从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入手,为扭转教师“重教学、轻管理”打通路径;“六好”课堂从教学管理的共性要求入手,为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保障。众多案例表明,抓好“六好”课堂是办好基础教育接地气的有效办法。

(葛再晓系连云港市教学先进个人,曾获连云港市小学数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曾任乡村学校校长,致力于推行草根化“六好”课堂;赵斯明系正高级教师,连云港市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