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激振器到超声电机,从实现“零”的突破到筑梦大国重器,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六十余载奋斗在科技前沿,矢志不渝——
科技报国鉴丹心
■本报见习记者 阿妮尔
在国内第一个研究电动式激振器,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进入国际市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能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带领团队不断精进超声电机技术,使其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军工武器、光学系统等关键领域;在创业道路上攻坚克难,推进超声电机产业化,降低应用成本、拓展应用领域……漫漫科研路,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导赵淳生的每个足印、每项成就都饱含着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11月初,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84岁的赵淳生名列其中,成为江苏省首位获此殊荣的科技工作者。“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希望永远年轻,多为党和国家作贡献。”时至今日,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科学家依然干劲十足,在科技报国的征途上奋力前行。
“我学到的,一定要服务于我的祖国”
“从放牛娃一步步成长为教授、院士,我从心底里感激党、感激国家。”每每回望从前,赵淳生都感慨万千。一岁多时,父亲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后来牺牲;九岁时,母亲又因病去世,成为孤儿的赵淳生只能靠砍柴、放牛生活,学业也无法继续。“在一名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的支持下,我得以读完小学,后来又在政府的帮助下读完中学、大学,并获得机会出国留学,我是拿着党给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赵淳生说,为党争光、为国服务的志向在读书时就已深深扎根在心头。
20世纪70年代,赵淳生发现国内所用的电动式激振器都从国外进口,他便立志突破束缚,一边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一边沉浸于电动式激振器研制。1984年,获得巴黎高等机械学院博士学位的赵淳生放弃了留法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国。“我出去只是为了学习,但我学到的,一定要服务于我的祖国。”
靠着一股拼劲,赵淳生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电动式激振器,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此后,他还先后研发了4个系列的激振器,这些激振器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还进入国际市场,同时为我国长征系列火箭模态试验和歼-8系列飞机、运-12飞机和直升机的全机共振试验作出贡献。
1993年,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航空宇航系做访问学者的赵淳生听了一场“超声电机的发展和应用”报告。“报告会讲的是超声电机的发展和应用。当时,MIT的两个系都在研究超声电机,航空宇航系想用在火星探测器上,电机和计算机系则想用到机器人上。”在敏锐地察觉到超声电机在未来必有广泛应用后,赵淳生很快做出了“中年转型”的决定:“我想中国将来也要搞空间探测器,国家需要,我就要去做。”
1994年10月,赵淳生放弃优厚待遇,告别妻女,独自回到南航。他从系里借了15000元,买了台计算机和简易打印机,带着一名博士后、一名博士生和一名硕士生,在20平方米的房间里不分昼夜地工作起来。1995年12月17日,一台被称为“行波型超声电机”的原型机成功转起,这是我国第一台能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
“零”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在超声电机领域的技术垄断。如今,这个一开始“负债经营”的攻关小组,已发展成拥有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机构。“我国是全世界把超声电机运用到外星球上去的第二个国家,我非常自豪。”赵淳生说,现在,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墨子号量子卫星和智能炮弹、医疗仪器、光学系统等诸多高端装备中。
“命和超声电机,我两个都要”
正当超声电机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团队拼劲十足,准备大展拳脚之时,赵淳生却在多年的超负荷工作中积劳成疾。2000年,赵淳生在例行体检中被诊断出肺癌,在肺癌手术后的复查中,又被查出胃癌。
“癌症不等于死亡,为了超声电机,我也要坚持下去。”在“谈癌色变”的年代,赵淳生却出奇的平静。为了继续热爱的工作,他积极锻炼身体,配合治疗。4个月内2次手术,6次化疗,切除了右肺和三分之二的胃,年逾六旬的赵淳生体重骤降26斤,身体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与病魔殊死斗争的日子里,病榻上的赵淳生依然满心想着超声电机。撰写报告、完成答辩、主持会议、辅导研究生,他一个也没落下。“我把资料偷偷藏在枕头下,没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然后自己一点点写项目申请书,还请了一位秘书帮我整理文件。”即使病重,赵淳生的“科研模式”依旧一丝不苟。
第一次手术不久,赵淳生就在病床上修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研究建议书,完成了研究生的博士论文修改。化疗期间,他撰写了4份超声电机技术专利申请书,随后筹备《振动、测试与诊断》杂志第五届编委会、《高能激振器的研制》鉴定会。
第二次手术后,赵淳生拖着虚弱的身体,由妻子搀扶着每天坚持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为研究生辅导、答疑。休养期间,他干脆把实验设备搬到家里,坚持继续搞科研,这让赵淳生的妻女心疼不已。一次,从美国回来的女儿质问赵淳生:“你究竟是要命还是要超声电机?”赵淳生回答:“我两个都要!”
凭借顽强的毅力,身上藏着两道长长刀口的赵淳生最终战胜了病魔,他病中的研究成果“新型超声电机技术”接连获得了国防科技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我还要坚持健身、搞科研,为祖国贡献力量!”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84岁高龄、依然活跃科研一线的赵淳生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直言“工作是一种乐趣,可以延长生命”。
“想尽办法,让生命焕发更大的光彩”
自1961年在南航留校任教至今,赵淳生当了60年教师。半个多世纪的教书生涯中,他培养了24名博士后、35名博士生、25名硕士生以及一批中青年教师。其间,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赵淳生都亲自审阅修改。从基本概念到行文,从结构到语法,甚至标点符号,他都严格把关。即使出国访学,他也要通过电子邮件和长途电话指导学生。
倾尽所能培养人才的同时,赵淳生也不忘精炼自己在超声电机领域的研究成果,与领域内专家学者共同钻研。2007年出版的《超声电机技术与应用》一书不仅在国内具有先驱性影响,在国外也备受关注,他便着手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出版。在翻译的过程中,赵淳生带队对原版作了进一步精炼,还补充了近3年的科研成果,并亲自撰写2章英文稿。2010年,《超声电机技术与应用》英文版出版,并成为MIT等世界一流大学在相关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作为一个中国人,能让外国人都来买我的书学习,我很骄傲。”
“我一定要把超声电机应用到极致,我还要做出成千上万的超声电机,不仅在国内使用,还要进一步做到国际上去。”科研终究要落到应用与实践,赵淳生深知这一点,在30余年投身超声电机科技创新之余,他又啃起了创业这块“硬骨头”,致力于推进超声电机产业化,与社会资本合作办企业,书写超声电机研发的“续章”。
经过3次创业失败,2017年1月,赵淳生和南航依托现有人力,成立“南京航达超控科技有限公司”,由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分工合作完成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装配、测试等工作。创建以来,公司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研制出的10余种新型超声电机,部分已在军、民两大领域得到成功应用。这次新探索是赵淳生在超声电机产业化道路上迈出的全新一步,也让他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中国超声电机产业化的春天”。正如他所说,未来,他还要“想尽办法,让生命焕发更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