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那个爱抱拳施礼的“多重”少年
■吴应海
小良(化名)是一名随班就读生。所谓“随班就读”,就是让身体有残疾或智力有障碍的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的一种教育方式,可以促使这些孩子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获得更好的发展。小良的“随班就读”档案卡上写着“多重”,这意味着他有好几种残疾。
小良的身体很特别。臀部向上往里凹,肚子有些往外鼓,整个上身又朝后弯,远远望去,好像一把拉开的弓,仿佛要把什么东西射出去似的。由于身体协调性不好,他走路时左右摇摆,让人担心随时会跌倒在地。考试的时候,他能准确地把自己的姓名、学号写出来,语文、政治这些文科卷还能勉强写几行字,数学、英语就只能在选择题上碰几分了。
那一年,我教小良班的校本课,教材是我自己编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礼仪,每个班只安排一学期的课程。凭经验,像小良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较为内向,坐在角落里不发一点儿声响。可令人意外的是,在我的课上,这个孩子非常活跃。
我的这门课主要通过阅读和表演礼仪小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礼仪知识。第一节课我就郑重宣布,这门课不考试,不留课后作业,就是“玩”,大家只要课上读起来、议起来、演起来就行。所有同学都很高兴,包括小良,大家一起拼命鼓掌。
几乎每演一个故事,小良都积极报名参加。有时哪怕就是没有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他也乐呵呵的。有一次,为了演一个残疾人的角色,小良和别人争论了起来,说自己一定会演得更好。同学争不过他,只得让给了他。结果,小良演一个跛脚的人,惟妙惟肖,赢得一阵阵掌声。
后来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礼节,从作揖到拜手,再到稽首,甚至连女孩子做的万福礼,小良都认真跟着做,然后积极要求到讲台前给大家示范。虽然夸张的动作引得不少同学哄堂大笑,但他却并不介意。
我告诉学生们说,揖这种拱手行礼的方式简单易行,是中国古代人们见面时最常用的礼节之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换种问候方式,试一试作揖。当时,我看到小良竖起耳朵听得特别认真,然后若有所思,在底下反复练习作揖,还不时偷偷向身边的同学“秀”一把,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有趣的事发生了。有次课后我上厕所时,正好遇到了小良。他立即停下来,努力站好身体,向我一抱拳:“老师好!”我先是一惊,继而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也赶紧向他一抱拳回了个揖礼,他乐呵呵地走了。
几天后,老师们都在相互询问:“某某班的小良给你作揖了吗?他这是哪儿学的呀?”原来这几天,小良课间见到老师时,频频作揖。后来校长也知道了这件事,因为校长在上厕所时,巧遇小良,受了小良一“拱手”。为此,校长专门在学校大会上表扬了小良懂礼貌。再后来,老师们见到小良时,待他作揖之后,也双手抱拳,给他行礼。
第二学期,我到别的班上课了。每每遇到小良,他总是先作揖,然后问我怎么不去给他们上课了。我告诉他这个课只安排了一学期。他点点头。但下一次碰到他时,他又重复着同样的问题,我便会重新解释。
新学年,我调离了那所学校。如今,一晃3年过去了。不知那个爱作揖的“多重”少年,现在怎么样?愿他平安长大,喜乐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苦难,坚强乐观地生活,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