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将“信仰大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在学生心中播下一粒好种子——

南通大学将“信仰大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本报讯(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范苏)将专业课堂从三尺讲台移到田间地头,充分激发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在南通都市农业公园内科研试验田旁,一群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一新生聆听了以“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主题的信仰公开课。

“袁隆平一生就为追求一颗好种子。他常说,人生就像一粒种子,要做好种子。无论面对多大困难,都要突破地表,拥抱阳光。”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赵祥强深情讲述袁隆平院士筚路蓝缕的经历。他表示,“开展情境教学,给学生们上一堂专业信仰课,是希望在他们心目中播下一粒好种子,有一粒好种子就有好收成。”

为什么有的水稻是一片黄色,有的是一片紫色?叶色遗传的特征是什么,水稻在农业生产中又具备怎样的独特优势?在景观稻田里,赵祥强一边讲解水稻从育秧、打田、插秧到生长、抽穗、扬花等涉及的专业知识,一边带领学生体验割稻、脱粒等农作劳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袁爷爷有一个禾下乘凉的梦想,我们新时代学生应该以袁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精神,追随他的梦想。”听完课,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新生李资莹表示,未来4年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通过劳动实践检验、印证课本里的知识,我和同学们明确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

“将专业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深入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开展沉浸式、下沉式体验,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季凌燕说。多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全方位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农业部南方平原玉米科学观测实验站、江苏海洋高端装备检测与应用公共服务平台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平台。一批潜心科研的青年博士致力于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下一步,我们还将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特长,与地方企业加强密切合作,建立稻米研究院、玉米科学观测站、现代农业果蔬园等。”季凌燕说。

当天,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南通都市农业公园举行产学研基地和科技助农研习基地揭牌仪式。此外,15位党员教师代表和15位21级新生代表结对“爱生一帮一”,教师们准备了红色书籍,并为学生们写上寄语,鼓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