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输送满怀生态情怀的人才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近年来,南林大积极打造“五维一体”生态素养培育体系——

为国家输送满怀生态情怀的人才

■本报通讯员 谌红桃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中心,这是该校继2019年5月成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以来,又一次将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贡献“南林力量”,也为该校探索培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提供了空间和平台。

“在如今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由之路,这也给新时代农林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蒋建清说。近年来,该校构建“五维一体”生态素养培育体系,着力培养具有生态理念、生态思维和绿色技能的生态文明建设者,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满怀生态情怀的人才。

厚植基因,绿色种子播心间

为让学子打上厚重的绿色生态底色,南林大围绕“绿色发展基因培植”育人轴心,从“顶层设计、教学改革、平台搭建、队伍建设、环境营造”五个维度深探索、密织网,助力一批批新时代绿色学子踏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

课堂为绿色学子的培育提供了主战场。近年来,南林大完善课程设置,不断增加生态类选修课数量。绿色文明类通识选修课程由2016年的12门增加至57门,学生选修学分由原来2个增至4—6个,铺就各专业学子生态底色。

南林大还鼓励并要求各学院开设本院专业与生态环境学科交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目前,所有学院都开设了生态环境类必修或选修课程,院生态类课程占30%以上。浸染绿色的交叉课程吸收林科优势专业的营养,促进“非林”专业与林科专业深度融合,为全体学生带来生态绿色的丰厚滋养。

南林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生态+专业课程特色,将生态理论、知识和技能等有机融入各专业课程建设,开设《绿色设计与制造》《土木工程与环境》等一批精品课程。2019年,“生态特色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与实践”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扎实有效的绿色主战场培养了一批批“绿色”学子。在每年毕业设计展上,“零污染”“零甲醛”、巧用废弃物等作品琳琅满目,生态环保是每届毕业生关注的重要主题。据了解,艺术院研究生毕业作品中,环保类设计占80%以上。在2020届毕业生中,赴基层就业人数比例较往年提高了48%。

文化育人,绿色理念践于行

当今高校越来越所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人才素养的涵养。作为一所林业高校,南林大努力打造生态式校园,力争让每一栋建筑都说话,让每一个空间都传情,让一草一木都育人,将绿色基因植入师生的思想行为,打造南林特色的独特精神标识。

学子生态理念的形成离不开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依托自然环境类和社会生态学科,南林大建立了一支专业的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加强校院两级专业化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在非环境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的理论和技能。该校还邀请“全国林业英雄” 生态文明建设楷模、知名校友走上讲台,近年来,共举办生态学术和科普报告近500场。

南林大成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案例研究中心、“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生态研究智库,引领和助推生态理论研究,并反哺教学。

“环境哲学本土化”“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学研究”“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等生态文化主题论坛,汇聚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贡献智慧,共话生态文明,为学子开拓生态视野。校内学者纷纷在各自领域为生态文明建设科普讲学、著书立说、建言献策。张智光教授出版3卷本系列著作《绿色中国》,成为国内首次系统研究绿色中国建设理念和实践的学术专著。

活动赋能,生态责任扛在肩

南林大有效整合学校生态文化教育资源,在学子心中播下生态的种子和美好的愿景。每年阳春三月,南林大校园樱花盛开,灿若云霞,以“生态文明·责任与使命”为主题的“生态文化节”如期举行。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4届,共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高层论坛、南林幸运树评选、大学生绿色科技创新作品展、生态书画摄影作品展等130余项活动。

“我们还要把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资源切实转化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优势,引导学子积极开展生态理念和知识传播,践行林业高校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南林大校长王浩说。

走出校门开展内涵丰富的生态实践活动,在南林大学子中蔚然成风。自2013年起,该校每年组织100余支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举办“美丽中国行”活动,分赴田间地头和厂房车间,开展问卷调查、生态政策宣讲、生态科技服务等,为当地群众传播生态知识,更新生态理念。8年来,共有5000多名研究生走进22个省、300多个自然村,完成调查问卷76082份,形成调研报告438份。

在今年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该校学子将线下实践搬到线上。林学院吴玉博士等组建实践团队,通过直播的方式搭建“植物云课堂”,化身“教学主播”与中小学生互动,以鲜活的形式传递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