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思想”引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新变革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生活教育思想”引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新变革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袁军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正在悄悄发生新变化。面对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的三年级学生,在执教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时,笔者在信息技术学习和生活之间寻找更好的契合点、兴趣点,选择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生活情境,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真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什么只要走过校门闸机,不光可以人脸识别,还能自动测量体温呢?为什么电子班牌可以定期显示天气、班名、课程表、值日表呢?为什么以往老师都要带笔记本电脑来播放课件,现在只要登录“云盘”就可以直接操作了呢?为什么食堂里的电子屏幕上除了显示每日菜单外,还有声音分贝呢?这些问题都是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前搜集到的问题。教师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将课程内容前置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活用”教材,捕捉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这些问题现象所揭示和传达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实用性、广泛性则成为学生自主研学的主题,为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已有经验来开展“真研究”。让学生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搜集问题,不仅使学生对自主研究有了认同感和内在驱动力,还避免了直接把复杂信息技术原理知识呈现给学生所导致的畏难情绪。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分组开展研究,对“自动测量体温”主题感兴趣的小组,去采访学校保健医生,看一看自动测温人脸识别一体机的整个工作流程;对“电子班牌”主题感兴趣的小组,去采访电教处负责人,看一看电子班牌客户端是如何设置操作的;对“声音分贝”主题感兴趣的小组,先讨论生活当中“声音分贝”应用场景,再到图片馆使用互联网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分组开展研究后,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越来越强。

在分享评价里品尝“真收获”。学生通过系列问题的自主探究,对测温仪、电子班牌、声音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各小组围绕“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信息的传递”等环节,整理好资料,进行汇报交流。笔者作为主持人,一方面鼓励展示小组大胆表达,另一方面引导其他同学用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去倾听,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客观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教师简单说教信息技术重要性时的尴尬,又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综合感知信息、体会信息、表达信息,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