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的“南师模式”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项目全国首批、江苏唯一试点高校。2020年以来,该校积极构建“3+1+2”本硕一体化中学教师培养体系,破解多个难题,努力探索——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的“南师模式”

■本报记者 赵建春 潘玉娇 通讯员 徐翎

2021年秋学期开学,南京师范大学 “物技专业(物理+技术教育)”和“史政专业(历史+思政)”招收的80名大一新生,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作为对“高素质复合型本硕衔接高中教师培养”的积极尝试,南师大这一创新之举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的积极关注。

“双学科复合不是简单的‘1+1’,也不是双学位培养,而是一个新的融合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国祥告诉记者,作为中国师范教育南方发祥地,南师大始终牢记师范大学使命,启动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示范区建设,以师范类专业“共同培养,双向强化”为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南师智慧”和“南师力量”。

探索卓越教师培养实施路径

2014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此举为拥有百年教师教育历史的南师大注入了改革的强大动力。

“本硕衔接时专业不一致、基础不整齐等问题,曾是困扰我们的一大难题。”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叶忠举例说,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考取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但与其他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同学相比,几乎是“零基础”,“两类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学习,效率肯定受影响”。

从2006年开始,南京师范大学就通过“择优推免”探索本硕衔接的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方式,取得一些经验。2014年,南师大申请获批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于2016年正式实施。该项目以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地理学等9个中学主干学科专业为基础,构建形成本科(3年)、衔接(1年)和硕士(2年)三阶段纵向衔接的本硕一体化培养体系。本科生在全校各学院师范专业就读3年后,以择优推免方式进入教师教育学院开始新一阶段的培养。其中,衔接阶段的1年以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和跟岗实习为主。

“这就让本硕衔接变得非常顺畅,同时也解决了优秀生源的选拔难题。”叶忠说,许多本科生特别是文科生,大四一年就是写论文、找工作,时间利用率较低。但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中,大四一年却很关键。被推免入学的学生,不仅要提前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还有宝贵的跟岗实习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线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卓越班”的学生前3年在各自学院,如文学院、数学科学院等学习相应的师范专业;第4年经总体考核和评估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转入教师教育学院并纳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管理;第5、第6年开始进入教育专业学位的硕士培养阶段。“我们鼓励学生在大四提前学习硕士阶段的公共课,比如政治、英语等,等到研一再主攻专业核心课程,研二的重点则放在实习和写毕业论文上。”“卓越班”班主任、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邱莉说。

用实践淬炼卓越教师特质

南师大“卓越班”毕业生邹佳妮今年9月进入苏州立达中学校任教。她不仅负责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还担任班主任,这在同批招录进来的教师中是唯一一个。邹佳妮坦言,虽然目前工作压力大,但母校的悉心培养给予了她足够的底气,特别是大四、研二期间两轮跟岗实习,更让她获益匪浅。“大四时我在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实习,教两个班级的语文。”邹佳妮回忆说,每次她授课,实习指导教师就坐在台下听并及时指出问题,她消化吸收后再到另一个班级上同一节课,“两相对比,我进步特别快。”

“原先本硕分段培养存在专业实践不足、简单重复的情况,而‘3+1+2’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强化了真实教学情境中的专业实践。”叶忠告诉记者,目前,教师教育学院已建立了自己的实训中心,同时与地方政府合作,建成126个中小学、幼儿园实践基地,确保教学技能实训实践全程“不断线”。

“本科三年训练基本功,衔接一年跟岗实践,硕士阶段则更加注重反思性实践。”邹佳妮告诉记者,在研究生阶段,她和大四的实习指导教师仍保持联系,对方不定期地让他们到学校听课,并参与一些课题研究。

师德是教师教育第一要素。在强化专业实践的同时,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积极拓展德育渠道,让学生们真正爱上教师这个职业。项佳敏是“卓越班”第一届毕业生,目前已工作两年,她对当年贵州支教生涯记忆犹新。“我去了贵州山区的一所小学,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孩子们对老师的信赖和依恋深深地触动了我。临别时,大家都哭成了泪人。”

利用暑假赴新疆、青海、贵州等地支教,是如今“卓越班”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学院还经常性地举办师德学术沙龙,邀请师德模范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展系列师德论文比赛,以理论学习促进德育反思。跟岗实习时,许多学校还专门为学生指定德育导师,确保师德与师能齐抓共进。

据统计,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已有三届共130名毕业生,全部入职省内外中学,并逐渐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崭露头角。“这几年,我们招收的南师大毕业生尤其是卓越班的学生,能力突出,成长非常快。”南师附中教务部负责人说,“除了日常教学,他们还主动承担学校其他事务性工作,受到学生欢迎,同事们也非常认可。”

以改革加速师范教育高地建设

2020年,南师大入选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全国首批、江苏唯一试点高校,这也使得“卓越班”培养计划拥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此项改革,南师大承担着为全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探索新路的崇高使命,也肩负着师范教育传承创新的光荣职责。

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包括物技、史政两个专业。为了提升专业融合度,南师大尝试构建“一核引领、两段贯通、三维互动、四位一体”协同共育机制,即以新时代复合型卓越教师核心素养为引领,通过本科学段和教育硕士学段贯通培养,双学科专业与教师教育专业三维互动,师范院校、中学、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发展中心四位一体等路径,形成复合型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

2020年秋学期,叶忠他们尝试从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物理科学学院等招收20名大三学生,直接纳入“3+1+2”计划。2021年秋,该项目正式招收大一新生,受到学生热捧,录取分数创新高。

毛喆汶是2020年招收的第一届学生,目前攻读物技专业。由于是“半路出家”,物理专业出身的他如今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补修技术专业课程。忙碌学习之余,毛喆汶对未来信心满满:“物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当物理老师,也可以当技术老师。相信我们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好地切合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就在不久前,南师大与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合作,共同成立“江苏省中学物理名师工作站”。工作站将围绕“一对师徒签约”“一项教研课题”“一堂精品课程”“一件实验作品”和“一段育人经历”,推出南师大物科院和中学物理名师联动培养的“五个一青蓝工程”项目。仪式现场,省内物理名师与包括毛喆汶在内的2020级双学科试点专业学生面对面交流,并签署项目约定书。

如今,试点专业在专业、教学、师生三者之间的匹配度日趋完善。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将学校提出的“师德风貌高尚、教育情怀深厚”“学科基础扎实、创新能力优异”“教学能力突出”“综合育人能力出色”“自我发展能力过硬”作为目标,努力成为素质更全面、能力更综合、视野更开阔、创新意识更强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区’的启动,让学校的‘十四五’发展有了一个好的开端。”陈国祥说,“学校将围绕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以卓越教师改革项目为引领,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突破口,加快建设国家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努力建成国家教师教育示范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