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高教论坛
开创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新局面
■ 蔡炳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不仅为我们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总的行动指南,更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网络思政教育开始逐步展现威力,特别是进入5G时代以来,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快速的传播、便捷的互动,打破了思政教育的传统边界,已经对青年学生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影响。要想在思政工作中赢得青年,就必须抢占和守牢网络思政教育这个新阵地和制高点。
我们要积极落实新时代思政工作总要求,主动研判网络思政工作中呈现的新问题,充分挖掘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科等优势学科资源,全面激发政工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积极性,结合学校网络思政工作实际,勇于探索、主动作为,在高校网络思政作品创作方面做到“四聚焦四持续”,开创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新局面。
一要聚焦学生思想需求,持续挖掘创作源泉。我们要坚持“贴近学生、着眼发展、浸润教育、融合服务”的生产理念,把握“千禧一代”的个性爱好和思想特点,持续构思谋划青年学生会看、爱看的网络作品。要注重思想引领,创新红色资源网络表达形式,在网络思政作品创作中,充分挖掘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资源,有计划、分步骤组织开展“行走的微党课”“大学生青年说”“爱国主义诗词大会”等项目,形成一批质量高、思想正、理论强、时效新的新时代红色网络作品。要注重融合创新,挖掘传统活动增长点,推进线下主题教育活动与线上作品创作相融合,开展新生成长教育课程、先进班级评比展示、优秀学子宣讲、学生骨干培训、精品主题班会等主题教育活动。要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时政热点和重要节点,鼓励师生围绕家国情怀、社会关怀、人格精神、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内容创作,汇聚青春能量,践行时代使命,弘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聚焦思政队伍建设,持续丰富创作主体。优质的网络作品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支撑,更离不开强有力的创作团队。我们要始终着眼于网络思政作品生产队伍建设,形成四支特点鲜明、优势互补的创作团队。其一是融入青年群体的学生媒体团队,组建以不同专业学生为骨干成员的学工融媒体中心,集学生之思,发散创造灵感。其二是善于思想引领的思政教师团队,聘请一批思政名师并邀请他们围绕“四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抗疫精神”等主题录制微课,引领思政课热潮。其三是深入学生群体的辅导员团队,用好、用活全校辅导员,开设“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辅导员立德微课”等专栏,着力选拔培育一批辅导员网络名师。其四是将计算机、新闻传播等专业教师凝聚在一起,打造能承担自主开发任务的专业教师队伍,聚智聚力,及时开发、即时更新各类小程序等多媒体作品。
三要聚焦媒体矩阵协同,持续优化创作流程。我们要建立学校引导、学院主建、师生共享的开放合作体系,形成“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内容生产和审核机制,设立内容创作相关项目。在作品项目确立后,由一支内容生产队伍作为“指挥官”,“统领”各平台内容生产流程,以“中央厨房”模式进行内容创作。作品完成后“运输”到各个平台,不同平台根据各自特点,由维护团队进行二次加工,最终实现全网个性化发布,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网络作品传播效果。
四要聚焦网络育人效果,持续强化创作传播。我们要顺应新时代媒体宣传传播规律,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全面增强网络思政育人实效。首先,强化网络平台建设,构建“新生入学教育课群”等专题网络平台;整合全校学工系统发布平台,建立创作、共享、推广三线联动机制,将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打造成全媒体“矩阵”。 其次,增强新型技术运用。科技创新推动着传播方式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革新,创作一批应用了VR、AR、H5等技术的新媒体作品,必能在青年学子中广受欢迎。最后,创新传播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校园文化。例如南京师范大学推出“优秀学子宣讲团首场报告会”“本科生党员骨干‘先锋党校’结业仪式”“‘十佳示范班级’风采展评”等精彩活动在线直播,深受学生欢迎,观看人数累计逾5万人。
自2017年起,南京师范大学以“南师易班”网络平台为主阵地,坚持“内容为王,育人铸魂”,紧扣网络作品生产各环节,将“四聚焦四持续”落到实处,形成充满活力的网络思政作品创作模式,趟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网络思政教育新路。
这种以“四聚焦四持续”为指引的网络思政作品创作模式,不仅产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更结合本校思政教育传统和特点,形成了网络思政与高质量平台构建、高规格比赛组织、高水平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南师经验”,提供了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南师样本”。今后,我校将继续立足思政教育的总要求,顺应新时代网络思政的新特点,深化实践、持续创新,努力为全省和全国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江苏高校易班发展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