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学生工作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管理者言

以高质量学生工作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王鲁沛

“十四五”时期必须要进一步重视人才培养,加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紧密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使之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这是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高质量学生工作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学生工作的主线和出发点、落脚点。

“十四五”期间,人才培养

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树立“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才能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们需要重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未来科学技术如何发展进步,人始终是这个社会真正的主角。单一知识结构和背景的“专门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变革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综合领导能力、多元资源整合能力等必将成为新型人才的“硬核”能力,通识教育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我们正处在一个智能、互联的信息化数字化时代,“00后”已经迈入大学校园。我们处于一个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高等教育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的新时代。但另一方面,我们对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变化;对社会给大学的压力和大学规模扩张所引发的各种问题,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是在用精英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衡量普及化背景下的大学实践,是在用一维的大学形态理念和大学制度衡量多样化的大学形态,是在用过去的经验(理念和制度)指导变化的大学实践。

有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科研水平的提升还不平衡,学校的科研实力在国际社会和排行榜上虽然持续上升,但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尚未同步,人才培养的压力愈发凸显。

人才培养,学生工作

要发挥更大作用

只有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学才是真正的高水平大学,才可以称得上是一所卓越的大学。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当科学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时,人才培养就成了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也同学生工作成效密切相关。

从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学生在高校生活,少则三四年,多则十余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从教育本质来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跃升,需要一种可以回归教育本质的育人新模式和新机制。导师制应该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灵魂和核心。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教育技术手段无论怎么发展,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研讨、分享等,都是教育所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始终共同追求与坚守的。

从优良校风学风的养成来看,这也是大学精神的塑造过程。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过程也是学生锤炼心志的过程,学生的不少品行要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工作必须同鼓励学生端正学风、严谨治学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树立科学精神、锤炼品行情操。

从新时代育人之道来看,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传统教育引导方式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学生工作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也更加繁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生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

守正创新,构建高质量

学生工作新格局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十四五”时期做好学生工作,就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系统谋划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体系、新思路、新方法,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构建高质量学生工作新格局,必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生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生工作体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根铸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展素质教育,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逐梦动力、创新活力、成长潜力,助力学生成长为各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契合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成长方向。高校学生工作,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守正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打造实施铸魂逐梦工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培根铸魂、逐梦未来,打下成长成才的基础。铸魂逐梦工程,目标在育人,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键在综合,要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问题;重点在“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全面激发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我们要按照教育部要求,试点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为了做好以上工作,要有定力。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可以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教育是个周期长、过程慢、成效综合的事业,治校要徐图远谋,育人需绣花功夫。

要有情怀。我们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人才培养、对教育教学、对学生要有情怀。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人文关怀,是智能机器人、应用程序所做不到的。

要从经验走向科学。科学化办学是指基于教育规律,按照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内在逻辑办学。如今大学面对的社会条件和历史使命发生了变化,面对的学生群体发生了变化,面对的教育技术发生了变化,大学治理从“经验办学”走向“科学办学”是未来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对人的研究,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

要提高信息化水平。要注重对大学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利用。现在我们数据收集得很多,但是缺乏分析,更缺乏应用,而不用的数据就是“死”的无用数据,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我们要用学校大数据的研究分析结果以及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要打破信息孤岛,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对学生进行全息个性画像,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身心的行为特征和规律,发现问题及早介入。

要建设高素质队伍。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广大学生工作干部,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既要做“四有”好教师,又要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还要切实加强学习,加强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适应当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加强对青年学生群体的研究,构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有效机制,提升思政精准实施能力,增强学生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要形成合力。要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眼于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对青年学生全员全息覆盖,将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凝聚为一体。我们既要发挥辅导员队伍的积极性,也要发挥专任教师在育人方面的主动性。

(作者系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