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援藏很苦,干燥、缺氧,有时一天只能睡一两个小时;但当孩子们考上理想学府、当地教育教学生态改善后,刘仁海觉得无比甜——
一名援藏教师的“苦”与“甜”
■本报通讯员 张厚林
今年45岁的刘仁海,是江苏省金湖中学物理教师。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他赴西藏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支教。在那些“走在巅峰”的日子里,刘仁海承受着来自身体和教学的双重压力。但他一一克服,努力架起孩子们通向未来的桥梁,像一颗星,照亮学子们的梦想。
高寒缺氧,
上了讲堂依然春风满面
刘仁海还记得2017年7月27日下午抵达拉萨的情景。当天晚上,他出现高原反应。锯拉刀割似的头痛,再加上憋闷的胸口和干燥的空气,心跳每分钟120多次,他彻夜难眠。医生告诫他:“高原不止缺氧这么简单, 如果不能适应高原生活,你还是回内地吧。”同批去的同事中有两位无法坚持,提前返苏。他也曾动摇过,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毅然选择“留下”。
刘仁海所教的班级在四楼,每爬一层楼都要歇几分钟,每次上课,他都要提早很长时间。“同学们,对不起,容老师喘几口气再接着讲,”这是援藏教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淮安市副市长带队慰问时说:“我们来这里说话都很困难,你们却要长期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辛苦了!”
拉萨中小学每年元月1日放寒假,但刘仁海和几名高三教师要留下来为孩子们补课。拉萨的冬季极其寒冷、干燥。他们睡前用水泼湿地板,打湿窗帘,把加湿器开到最大,早起鼻孔还是淤满血块,嘴唇布满血口。但刘仁海和老师们把不适和痛苦埋在心里,上了讲堂,依然春风满面。
潜心陪伴,
课堂成了学生最喜爱的地方
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由江苏投资援建,被誉为“家门口的内地西藏班”,刘仁海任教两个理科班。有些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在课堂上吃零食、睡觉、说话,教师要花大力气维持课堂秩序。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刘仁海采取了“教育感化、各个击破”的方法。
为了和学生“零距离”,刘仁海在短时间内记住了所有人的名字。当他在课堂上准确叫出每个人的姓名时,孩子们脸上的神情都透出惊讶和惊喜。他还和学生“互换身份”,学生教一句藏语,他就教还一个物理小知识。课余,他常和孩子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等情况。有些孩子缺文具,刘仁海就悄悄为他们添置。天冷了,他为缺衣的孩子添棉衣,买运动鞋。节假日,他带留校的孩子到住所吃饭……很快,他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他的课堂也成了学生最喜爱的地方。
刘仁海和来自徐州的教师王茂强一起重新整合学校的实验室,并开设了许多实验课程。缺乏实验器材,他就自费购买,再开动脑筋利用生活中的日用品自制。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物理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西藏地区的高考形式和考纲与江苏不同,学校号召援藏教师结合西藏实际编写导学案。零起点开展这项教学模式改革,工作量很大。刘仁海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忙碌,最终编写完成了高中3年所有学科的导学案。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的学习状况大有好转,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2019年高考,大部分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孩子们考入了理想的高校,刘仁海任教的班级更是出色,不少学生升入知名高校。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闻讯纷纷来到学校,为支教老师献上哈达,一起在绿茵场上载歌载舞。一位学生对刘仁海说:“您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物理老师!”
授人以渔,
把先进教学理念带到藏区
刘仁海认为,援藏教师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把江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带到西藏去。为此,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带动全校物理教研工作。他多次给校内外的物理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和他们一起探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他所指导的年轻教师在拉萨市第三届高中教学比赛中获二等奖。
刘仁海精湛的业务能力得到当地教育部门和所在学校的认可。2018年3月,他被选派参与西藏自治区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工作。2018年4月,他参加学业水平测试阅卷工作并获评“优秀评卷教师”。同时,他还被聘为西藏地区国培计划物理教师实验技能提升培训班专题授课专家,多次远赴喀则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市为当地物理教师开展实验培训。
两年时间里,刘仁海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完成了援藏任务,深受当地学生爱戴、家长认可、同仁赞誉,获评拉萨市委、市政府“优秀援藏干部人才”。
援藏归来,刘仁海主动放弃3个月的疗养,积极投身金湖中学高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工作。因缺乏休养,他被诊断为二尖瓣关闭不严,右心室功能衰退。当学生来到医院里探望的那一刻,刘仁海的心又飞回到课堂。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他所任教的班级在2020年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他也被金湖县教育局评为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先进个人。